卜算子 · 飲酒不寫書

一飲動連宵,一醉長三日。廢盡寒溫不寫書,富貴何由得。 請看塚中人,塚似當年筆。萬札千書只恁休,且進杯中物。
拼音

注釋

卜算子:詞牌名。相傳是借用唐代詩人駱賓王的綽號。駱賓王寫詩好用數字取名,人稱「卜算子」。北宋時盛行此曲。明末清初·萬樹《詞律》引毛氏云:「駱義烏詩,用數名,人謂爲『卜算子』,故牌名取之。」又云:「按山谷詞『似扶著賣卜算』,蓋取義以今賣卜算命之人也。又因秦湛詞有:『極目煙中百尺樓』之句,故《圖譜》删『卜算子』而名『百尺樓』;然『卜算子』之名,得知較早也。」。元高拭詞注「仙呂調」。蘇軾詞有「缺月掛疏桐」句,名《缺月掛疏桐》。秦湛詞有「極目煙中百尺樓」句,名《百尺樓》。僧皎詞有「目斷楚天遙」句,名《楚天遙》。無名氏詞有「蹙破眉峰碧」句,名《眉峰碧》。雙調,四十四字,上下闋各兩仄韻。兩結亦可酌增襯字,化五言句爲六言句,於第三字豆。宋教坊複演爲慢曲,《樂章集》入「歇指調」,八十九字,前闋四仄韻,後闋五仄韻。 「一飲動連宵」句:唐·白居易《和微之詩二十三首·和祝蒼華》詩:「痛飲困連宵,悲吟飢過午。」 寒溫:四卷本丁集作「寒暄」。 「廢盡寒溫不寫書,富貴何由得」句:唐·杜甫《題柏學士茅屋》詩:「富貴必從勤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 「請看塚中人,塚似當年筆」句: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中》:「長沙僧懐素好草書,自言得草聖三昧,棄筆堆積埋於山下,號曰『筆塚』。」唐·張懷瓘(guàn)《書斷·卷二·僧智永》引《尚書故實》:「僧智永積年學書,有禿筆十甕,每甕皆數石。後取筆頭瘞(yì)之,號爲『退筆塚』。」 「且進杯中物」句:晉·陶淵明《責子》詩:「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

這是一首諧謔詞,分上下兩闋,一問一答。上闋發問,好似對酒的聲討;下闋應答,又以放誕的言辭爲飲酒作了辯護。 上闋聲討飲酒,是因爲飲酒誤事,主要是耽誤「寫書」,而「寫書」又直接關聯著富貴。杜甫説:「富貴必從勤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題柏學士茅屋》),那麽把「連宵」、「三日」乃至日日月月的時間都用來喝酒,到哪裏取得富貴呢?我們要注意,杜甫用的是「讀」字,而辛稼軒用的是「寫」字。這一方面是説明讀書人的富貴之道,最終還要落實到「寫」上——考試要寫文章;考中了做了官要表達自己的意見,還要上書進言;即使是做個文人學者,難道「名」不是用著作來贏得的嗎?古人「三立」之「立言」,其中就包含著要寫文章、著述的意思。另一方面,詞人換「讀」爲「寫」,是因爲他對「寫」與「富貴」的關係有著很深刻的體會。這種體會,直接灌注到下闋的「辯答」中,使下闋在貌似魏晉風度的放誕中,充滿了詞人的痛苦與憤懣。 下闋前兩句,暗用「筆冢」的典故。《國史補》記載:「長沙僧懷素好草書,自言得草書三昧。棄筆堆積,埋於山下,號曰‘筆冢’。」《書斷》卷二「僧智永」條也引用了一件類似的事情:「僧智永積年學書,有禿筆十甕,每甕皆數石。後取筆頭瘞之,號爲‘退筆冢’。」作者在這裏暗用這箇典故,意在説明用廢的筆之多。這些筆,不是因爲練字多而用廢的,是因爲寫書多——「萬札千書」。這眞可謂是「勤苦」了,而詞人對此的態度是什麽呢?他不屑,他早已看破。他不屑的是這些人終生在「寫書」,他看破的是即使寫了「萬札千書」也不過「恁休」——進了好似當年「筆冢」一樣高的墳墓。這是一種風度,也是一種放誕。因爲生命的有限與不可改變的死亡結局,他拋開現實的名繮利鎖,衹圖生活中的快意,這實在是上接魏晉的一種豁達。而他以一種看似無理、無賴的方式來回擊世間的「正統」思想,又實在是一種放誕不經。但是,我們衹要稍稍注意,就會發現他在上闋中衹提到「書」而在下闋中卻説「札」和「書」。這裏有什麽値得玩味的地方嗎? 有。固然「札」和「書」都與一般的記載有關,但它們在以後的大部分時間裏,都主要用作「公文」和「文件」之意。所以,讀到這裏,就讓人不難聯想到辛稼軒自年輕時就不斷給皇帝或當權者寫的那些奏章、提議、意見——《美芹十論》《議練民兵守淮疏》《九議》《論盜賊札子》《論荆襄上流爲東南重地疏》,連同那些沒有名稱、沒有完整流傳下來的奏章。這些書、札,無一不凝結著作者的心血,無一不體現著作者對故土和百姓的熱愛,以及對趙宋王朝的忠誠。可是,它們又何曾引起南宋朝廷的注意與重視呢?不僅如此,南宋朝廷還屢屢排擠和打擊辛稼軒,頻繁地遷調他,更直接罷免他,致使有才有志的詞人於壯年時在家中閑居十年之久,而如今,又不知要在這期思渡畔「隱居」多久了!憤激至極的辛稼軒,將對朝廷的怨忿化作拋卻世情之語:「萬札千書衹恁休,且盡杯中物!」 或許眞如莊子所言,有用不如無用的好:沒有那一腔的熱血,就不會有層層的壓抑;沒有過人的才智勇謀,就不會有種種的忌恨;沒有堅強的信念,不屈的意志,就不會有重重的打擊。可是,正如莊子是用「荒唐」、「偏激」、「謬悠」、「無端崖」之字眼來表現他的「辛酸之淚」一樣,當這些滿載著辛稼軒熱血、才華、信念的書和札促成他悲劇命運的時候,他衹好以飲酒的放誕,來表達他對於世間不公的深深憤慨。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連宵:整夜。「宵」(xiāo)
  • :如此,這樣。「恁」(nèn)

翻譯

一次飲酒能持續整夜,一次喝醉能長達三天。荒廢了問候應酬也不去寫信,這樣如何能獲得富貴呢。

請看看墳墓中的人,墳墓就像當時的筆。成千上萬的書信也該停下了,還是姑且喝杯中的酒罷了。

賞析

這首詞以飲酒爲主題,表達了詞人對世俗富貴的一種超脫態度。上闋描述了自己縱情飲酒的情景,以及對追求富貴的不屑。下闋通過「請看冢中人,冢似當時筆」的表述,暗示了生命的短暫和無常,認爲追求富貴不如享受當下,盡情飲酒。整首詞語言簡潔,意境深沉,反映了辛棄疾對人生的獨特感悟。

辛棄疾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