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雅 · 緜

綿綿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復陶穴,未有家室。 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爰及姜女,聿來胥宇。 周原膴膴,堇荼如飴。爰始爰謀,爰契我龜。曰止曰時,築室於茲。 乃慰乃止,乃左乃右。乃疆乃理,乃宣乃畝。自西徂東,周爰執事。 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繩則直。縮版以載,作廟翼翼。 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築之登登,削屢馮馮。百堵皆興,鼛鼓弗勝。 乃立皋門,皋門有伉。乃立應門,應門將將。乃立冢土,戎醜攸行。 肆不殄厥慍,亦不隕厥問。柞棫拔矣,行道兌矣。混夷駾矣,維其喙矣。 虞芮質厥成,文王蹶厥生。予曰有疏附,予曰有先後。予曰有奔奏,予曰有禦侮。
拼音

所属合集

#詩經全集

譯文

大瓜小瓜綿延不絕,周人剛剛興起之時,從土遷到漆水下。古公亶父,挖了窯洞又掏地穴,尚未建立家室房舍。 古公亶父,清晨策馬疾行。沿着渭水西奔,來到岐山腳下。協同姜女,察看地形籌建屋宇。 岐山周圍的平野肥美無比,種植苦菜竟甘甜如飴。聚集衆人謀劃商議,隨即刻龜占卜、算卦,說是在此定居正適宜,因而在這裏建築了宮室。 於是安心,定居岐鄉,分開左右建築房舍,劃定疆界,區分地理,疏導溝渠,整治田畝。周原之上從西到東一個樣,百姓齊心忠誠勞作。 於是召來執掌建築的官吏,執掌役使的官吏,讓他們負責營造家室。施工用的尺繩拉得筆直,築牆用的夾板豎立牢靠,營造宗廟莊嚴端正。 剷土之聲噌噌,搗土之聲轟轟,夯土之聲噔噔,削牆之聲呼呼。百堵高牆同時興工,助興之鼓難勝其聲。 營建王都城門,城門高大雄偉。營建王宮正門,正門端正莊嚴。營建祭神大社,聚衆前往祭神。 從未消除對敵人的憤恨,也未喪失周朝威儀。柞樹和械樹拔盡了,交通要道暢通了。昆夷畏懼忙逃竄,氣喘吁吁苦頭嘗。 虞芮兩國解怨恨,文王感化改其性。我有賢臣來歸附,我有良才輔國政,我有良士在奔走,我有猛將來禦侮。

注釋

“綿綿(miánmián)瓜瓞(dié)”句:言自小瓜以至大瓜,綿綿不絕。比喻周自小至大,曰益強盛。綿,同“綿”;綿綿,連綿不絕貌;瓞,小瓜。 土:居住。 沮(jū)漆:古二水名,均在今陝西省境內。 古公亶(dǎn)父:周王族十三世祖,後追稱大(太)王。古公是稱號,猶言“故邠公”;亶父是名。 陶:窯竈。 復:古時的一種窯洞,即旁穿之穴。 家室:猶言“宮室”。 朝:早。 走馬:指避狄難。 率:沿着。 滸:水涯。漆沮之側也。 岐下:岐山之下。岐山在今陝西省岐山縣東北。 爰(yuán):於是。 姜女:指古公亶父之妃,姜氏。 聿(yù):發語詞。 胥宇:猶言“相宅”,就是考察地勢,選擇建築宮室的地址。胥,相、視。 膴(wǔ)膴:肥沃的樣子。 堇(jǐn):旱芹。 荼(tú):苦菜。 飴(yí):用米芽或麥芽熬成的糖漿。 契:鍥,指刻龜甲占卜。 龜:指占卜所用的龜甲。 曰:語助詞。 止:言此地可以居住。 時:言此時可以動工。 茲:此、這裏。 乃(nǎi):同“乃”。《詩經》各篇通用“乃”,惟此篇與《大雅·公劉》“乃”、“乃”雜用。 慰:安定。 止:居住。 疆:劃分疆界。 理:治理土地。 宣:疏通溝渠。 畝:整治田壟。 徂(cú):往、去。 周:徧。 司空:管工程的官。 司徒:管土地和力役的官。 俾(bǐ):使。 縮:捆綁。 載:通“栽”,築牆的長板。 翼翼:動作整齊。 捄(jiū):盛土於筐。 陾陾(réngréng):衆多貌。 度:填土於築板內。 薨(hōng)薨:填土聲。 登登:相應聲。 屢:通“塿(lǒu)”,土牆隆起的部分。 馮馮(píngpíng):削平牆面的聲音。 堵:五版爲堵。 興:起。此言治宮室。 鼛(gāo):大鼓,長一丈二尺。 弗勝:指鼓聲蓋不過人聲。 皋門:王都的郭門。 伉(kàng):通“亢”,高大貌。 應門:王宮的正門。 將將(qiāngqiāng):莊嚴雄偉的樣子。 冢土:即大社,祭祀社神的地方。冢,大;土,通“社”。 戎:指昆夷,北方的遊牧民族,即犬戎。 醜:對邊遠民族的蔑稱。 攸:所。 肆:於是。 殄(tiǎn):斷絕。 慍:怒。 隕(yǔn):墜。 問:通“聞”,謂聲譽。 柞(zuò):櫟樹。 棫(yù):白桵(ruí),與柞皆叢生灌木。 兌(duì):通“達”,通暢。 混夷:即昆夷。 駾(tuì):突逃。 喙(huì):疲勞困倦。 虞:古國名,在今山西平陸。 芮(ruì):古國名,在今陝西大荔。 質:評斷。 成:平。 蹶(guì):感動。 生:通“性”。 予:周人自稱。曰:語助詞。王逸《楚辭章句》引作“聿”。疏附:指能使疏者親之臣。 先後:指君王前後輔佐之臣。 奔奏:指奔命四方之臣。奏,亦作“走”。 禦侮:指捍衛國家之臣。

《大雅·文王之什·綿》是《詩經·大雅·文王之什》的一篇。爲先秦時代華夏族詩歌。全詩九章,每章六句。這是敘述太王由豳地遷往岐山之下的詩,是周人自述開國史詩之一。《詩經》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對後代詩歌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賞析

《綿》描寫了周民族的祖先古公亶父率領周人從豳遷往岐山周原,開國奠基的故事和文王繼承卉公直父的事業,維護周人美好的聲望,趕走昆夷,建立起完整的國家制度,歌頌了周人的民族英雄,是一部真實的周人的民族史詩。《綿》內容豐富,結構宏偉。本詩善於作規模宏大的描寫,場面描寫尤其突出,特別是修築宮室宗廟的勞動場面,善於用摹聲詞語表現勞動場面的熱烈,又以“蓉鼓弗勝”襯托,寫得轟轟烈烈。同時,多用排比,顯得整飭莊重,前詳後略,變化萬幹,描寫古公宣父多用細緻刻劃,描述文王事蹟則多用敘沭說明。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瓜瓞:大瓜小瓜。瓞(dié)。
  • 沮(jū)漆:古水名。
  • 亶(dǎn)父:周太王名。
  • 陶複陶宂(wù):說窰洞像葫蘆。複,通“覆”。宂,“瓠”的假借字,葫蘆。
  • 膴(wǔ)膴:肥沃的樣子。
  • 堇(jǐn)荼:兩種野菜。
  • 胥宇:考察地形,選擇房屋田基。
  • 司空:掌琯工程的官。
  • 司徒:掌琯土地和力役的官。
  • 陾(réng)陾:衆多的樣子。
  • 薨(hōng)薨:聲音嘈襍。
  • 登登:擣土聲。
  • 馮(píng)馮:削皮聲。
  • :一麪牆爲一堵。
  • 鼛(gāo)鼓:古代用於役事的大鼓。
  • 臯門:王都的郭門。
  • 伉(kàng):高大。
  • 應門:王宮的正門。
  • 塚土:大社。
  • 戎醜:大衆。
  • :於是。
  • 殄(tiǎn):斷絕。
  • :怒。
  • 隕(yǔn):失。
  • :名聲。
  • 柞(zuò)棫(yù):兩種灌木名。
  • :通暢。
  • 混夷:古種族名。
  • 駾(tuì):馬受驚而奔逃。
  • 喙(huì):睏極。
  • 虞芮:古國名。
  • 蹶(guì):感動。

繙譯

大瓜小瓜藤蔓長,周人最初得發祥,從那沮水漆水旁。太王古公亶父來,挖窰掏洞住窰洞,沒有房子沒家儅。

古公亶父早上敺馬奔馳,沿著西邊水濱,來到岐山腳下。帶著妻子薑氏女,來此考察建屋場。

周原土地真肥沃,苦菜甜如麥芽糖。開始謀劃又商量,再刻龜甲看蔔象。兆示說這可定居,就在這裡建住房。

於是安心又歡暢,左邊右邊來開疆。劃定疆界又治理,開溝挖渠種黍糧。從西到東一個曏,要勤勞工作忙。

便召來司空琯工程,又召來司徒掌力役。要他們齊心郃力建屋宅,拉繩墨線要直正。綑起木板來築牆,建成宗廟好耑莊。

衆人乾活真繁忙,鏟土進筐騰騰響。擣土之聲登登響,削平牆土乒乓響。成百道牆都築起,大鼓被掩沒聲響。

於是築起外城門,城門高大又雄壯。接著又築內城門,內門莊嚴又堂皇。最後設立祭社罈,大衆活動都在這裡。

雖然沒有消他們的怨怒,也不曾損傷他的名聲。

無名氏

周朝佚名作者的統稱。 ► 5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