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雅 · 皇矣
皇矣上帝,臨下有赫。監觀四方,求民之莫。
維此二國,其政不獲。維彼四國,爰究爰度。
上帝耆之,憎其式廓。乃眷西顧,此維與宅。
作之屏之,其菑其翳。脩之平之,其灌其栵。
啟之辟之,其檉其椐。攘之剔之,其檿其柘。
帝遷明德,串夷載路,天立厥配,受命既固。
帝省其山,柞棫斯拔,松柏斯兌。
帝作邦作對。自大伯王季。
維此王季,因心則友。則友其兄,則篤其慶。
載錫之光。受祿無喪,奄有四方。
維此王季,帝度其心。貊其德音,其德克明。
克明克類,克長克君。王此大邦,克順克比。
比於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於孫子。
帝謂文王:無然畔援,無然歆羨,誕先登於岸。
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
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以篤於周祜,以對於天下。
依其在京,侵自阮疆,陟我高岡。
無矢我陵,我陵我阿,無飲我泉,我泉我池。
度其鮮原,居岐之陽,在渭之將,萬邦之方,下民之王。
帝謂文王: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不長夏以革,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帝謂文王:詢爾仇方。同爾兄弟,以爾鉤援,與爾臨衝,以伐崇墉。
臨衝閑閑,崇墉言言。執訊連連,攸馘安安。是類是禡,是致是附。四方以無侮。
臨衝茀茀,崇墉仡仡。是伐是肆,是絕是忽。四方以無拂。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天帝偉大而又輝煌,洞察人間慧目明亮。監察觀照天地四方,發現民間疾苦災殃。就是殷商這個國家,它的政令不符民望。想到天下四方之國,於是認真研究思量。天帝經過一番考察,憎惡殷商統治狀況。懷着寵愛向西張望,就把岐山賜予周王。
砍伐山林清理雜樹,去掉直立橫臥枯木。將它修齊將它剪平,灌木叢叢枝杈簇簇。將它挖去將它芟去,檉木棵棵椐木株株。將它排除將它剔除,山桑黃桑雜生四處。天帝遷來明德君主,徹底打敗犬戎部族。皇天給他選擇佳偶,受命于天國家穩固。
天帝省視周地岐山,柞樹棫樹都已砍完,蒼松翠柏栽種山間。天帝爲周興邦開疆,太伯王季始將功建。就是這位祖先王季,順從父親友愛體現。友愛他的兩位兄長,致使福慶不斷增添。天帝賜他無限榮光,承受福祿永不消減,天下四方我周佔全。
就是這位王季祖宗,天帝審度他的心胸,將他美名傳佈稱頌。他的品德清明端正,是非類別分清眼中,師長國君一身兼容。統領如此泱泱大國,萬民親附百姓順從。到了文王依然如此,他的德行永遠光榮。已經接受天帝賜福,延及子孫受福無窮。
天帝對着文王說道:“不要徘徊不要動搖,也不要去非分妄想,渡河要先登岸纔好。”密國人不恭敬順從,對抗大國實在狂傲,侵阮伐共氣焰甚囂。文王對此勃然大怒,整頓軍隊奮勇進剿,痛擊敵人猖狂侵擾。大大增加周國洪福,天下四方安樂陶陶。
密人憑着地勢高險,出自阮國侵我邊疆,登臨我國高山之上。“不要陳兵在那丘陵,那是我國丘陵山岡;不要飲用那邊泉水,那是我國山泉池塘。”文王審察那片山野,佔據岐山南邊地方,就在那兒渭水之旁。他是萬國效法榜樣,他是人民優秀國王。
天帝告知我周文王:“你的德行我很欣賞。不要看重疾言厲色,莫將刑具兵革依仗。你要做到不聲不響,天帝意旨遵循莫忘。”天帝還對文王說道:“要與盟國諮詢商量,聯合同姓兄弟之邦。用你那些爬城鉤援,和你那些攻城車輛,討伐攻破崇國城牆。”
臨車衝車轟隆出動,崇國城牆堅固高聳。抓來俘虜成羣結隊,割取敵耳安詳從容。祭祀天神求得勝利,招降崇國安撫民衆,四方不敢侵我國中。臨車衝車多麼強盛,哪怕崇國城牆高聳。堅決打擊堅決進攻,把那頑敵斬殺一空,四方不敢抗我威風。
注釋
皇:光輝、偉大。
臨:監視。
下:下界、人間。
赫:顯著。
莫:通「瘼」,疾苦。
二國:有謂指夏、殷,有謂指豳、邰,皆不確。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引或說:「古文上作二,與一二之二相似,二國當爲上國之誤。」此說是,上國係指殷商。
政:政令。
不獲:不得民心。獲,得。
四國:天下四方。
爰:就。
究:研究。
度(duó):圖謀。
耆:讀爲「稽」,考察。
式:語助詞。
式廓:猶言「規模」。
眷:思慕、寵愛。
西顧:回頭向西看。西,指岐周之地。
此:指岐周之地。
宅:安居。
作:借作「柞」,砍伐樹木。
屏(bǐng):除去。
菑(zī):指直立而死的樹木。
翳:通「殪」,指死而仆倒的樹木。
修:修剪。
平:剷平。
灌:叢生的樹木。
栵(lì):斬而復生的枝杈。
啓:開闢。
辟:排除。
檉(chēng):木名,俗名西河柳。
椐(jū):木名,俗名靈壽木。
攘:排除。
剔:剔除。
檿(yǎn):木名,俗名山桑。
柘(zhè):木名,俗名黃桑。以上皆爲倒裝句式。
帝:上帝。
明德:明德之人,指太王古公亶父。
串夷:即昆夷,亦即犬戎。
載:則。
路:借作「露」,敗。太王原居豳,因犬戎侵擾,遷於岐,打敗了犬戎。
厥:其。
配:配偶。太王之妻爲太姜。
既:猶「而」。
固:堅固、穩固。
省(xǐng):察看。
山:指岐山,在今陝西省。
柞、棫:兩種樹名。
斯:猶「乃」。
拔:拔除。
兌(duì):直立。
作:興建。
邦:國。
對:疆界。
大伯:即太伯,太王長子。次子虞仲,三子季歷。太王愛王季,太伯、虞仲爲讓位於季歷,逃至南方,另建吳國。太王死後,季歷爲君,是爲王季。
因心:姚際恆《詩經通論》:「因心者,王季因太王之心也,故受太伯之讓而不辭,則是能友矣。」
友:友愛兄弟。
則:猶「能」。
篤:厚益、增益。
慶:吉慶、福慶。
載:則。
錫:同「賜」。
光:榮光。
喪:喪失。
奄:全、盡。
貊(mò):《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及《禮記·樂記》皆引作「莫」。莫,傳佈。
克:能。
明:明察是非。
類:分辨善惡。
長:師長。
君:國君。
王(wàng):稱王,統治。
順:使民順從。
比:使民親附。
比於:及至。
悔:借爲「晦」,不明。
施(yì):延續。
畔援:猶「盤桓」,徘徊不進的樣子。
歆羨:猶言「覬覦」,非分的希望和企圖。
誕:發語詞。
先登於岸:喻佔據有利形勢。
密:古國名,在今甘肅靈臺一帶。
阮:古國名,在今甘肅涇川一帶,當時爲周之屬國。
阻:往,至。
共(gōng):古國名,在今甘肅涇川北,亦爲周之屬國。
赫:勃然大怒的樣子。
斯:猶「而」。
旅:軍隊。
按:遏止。
徂旅:此指前來侵阮、侵共的密國軍隊。
篤:厚益、鞏固。
祜(hù):福。
對:安定。
依:憑藉。
京:高丘。
陟(zhì):登。
矢:借作「施」,陳設。此指陳兵。
阿:大的丘陵。
鮮(xiǎn):猶「巘」,小山。
陽:山南邊。
將:旁邊。
方:準則、榜樣。
大:注重。以:猶「與」。
長:挾,依恃。
夏:夏楚,刑具。
革:兵甲,指戰爭。
順:順應。
則:法則。
仇方:與國、盟國。仇,同伴;方,方國。
弟兄:指同姓國家。
鉤援:古代攻城的兵器。以鉤鉤入城牆,牽鉤繩攀援而登。
臨、衝:兩種軍車名。臨車上有望樓,用以瞭望敵人,也可居高臨下地攻城。衝車則從牆下直衝城牆。
崇:古國名,在今陝西西安、戶縣一帶,殷末崇侯虎即崇國國君,《尚書大傳》有「文王六年伐崇」的記載。
墉:城牆。
閒閒:搖動的樣子。
言言:高大的樣子。
汛:讀爲「奚」,俘虜。
連連:接連不斷的狀態。
攸:所。
馘(guó):古代戰爭時將所殺之敵割取左耳以計數獻功,稱「馘」,也稱「獲」。
安安:安閒從容的樣子。
是:乃,於是。
類:通「禷」,出征時祭天。
禡(mà):師祭,至所徵之地舉行的祭祀;或謂祭馬神。
致:招致。
附:安撫。
茀茀:強盛的樣子。
仡(yì)仡:高崇的樣子。
肆:通「襲」。
忽:滅絕。
拂:違背、抗拒。
序
《大雅·皇矣》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這是一首周部族的開國史詩。全詩有八章,每章十二句。前四章重點寫古公亶父(太王),歌頌了太王、太伯、王季的事蹟;後四章主要寫周文王,歌頌了文王“肇國在西土”的勳業。其中重點描述了文王伐密、伐崇的兩場戰爭,頌揚了王季、文王父子二人領導周部族通過戰爭不斷擴張領土,逐漸發展強大,爲滅商奠定基礎的歷史過程。此詩既有歷史過程的敘述,又有歷史人物的塑造,還有戰爭場面的描繪,內容繁富,規模宏闊,筆力遒勁,條理分明,具有較強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賞析
這首頌詩先寫西周爲天命所歸及古公亶父(太王)經營岐山、打退昆夷的情況,再寫王季的繼續發展和他的德行,最後重點描述了文王伐密、滅崇的事蹟和武功。這些事件,是周部族得以發展、得以滅商建國的重大事件,太王、王季、文王,都是周王朝的「開國元勳」,對周部族的發展和周王朝的建立,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所以作者極力地讚美他們,歌頌他們,字裏行間充溢着深厚的愛部族、愛祖先的思想感情。全詩八章,有四章敘寫了文王,說明是以文王的功業爲重點的。
全詩八章,章十二句。內容豐富,氣魄宏大。前四章重點寫太王,後四章寫文王,儼然是一部周部族的周原創業史。
首章先從周太王得天眷顧、遷岐立國寫起。周人原先是一個遊牧民族,居於今陝西、甘肅接境一帶。傳說從后稷開始,做了帝堯的農師,始以農桑爲業,並初步建國,以邰(今陝西武功一帶)爲都(見《大雅·生民》)。到了第四代公劉之時,又舉族遷往豳(邠)地(今陝西旬邑一帶),行地宜,務耕種。開荒定居,部族更加興旺和發展(見《大雅·公劉》)。第十三代(依《史記·周本紀》)爲古公亶父(即周太王),因受戎狄之侵、昆夷之擾,又遷居於岐山下之周原(今陝西岐山一帶),開荒墾田,營建宮室,修造城郭,革除戎俗,發展農業,使周部族日益強大(見《大雅·緜》)。此章說是天命所使,當然是誇張的說法。但尊天和尊祖的契合,正是周人「君權神授」思想的表現。
第二章具體描述了太王在周原開闢與經營的情景。連用四組排比語句,選用八個動詞,羅列了八種植物,極其生動形象地表現太王創業的艱辛和氣魄的豪邁。最後還點明:太王趕走了昆夷,娶了佳偶(指太姜),使國家更加強大。
第三章又寫太王立業,王季繼承,既合天命,又擴大了周部族的福祉,並進一步奄有四方。其中,特別強調「帝作封作對,自大伯王季」。太王有三子:太伯、虞仲和季歷(即王季)。太王愛季歷,太伯、虞仲相讓,因此王季的繼立,是應天命、順父心、友兄弟的表現。寫太伯是虛,寫王季是實。但「夾寫太伯,從王季一面寫友愛,而太伯之德自見」(方玉潤《詩經原始》),既是夾敘法,亦是推原法,作者的藝術用心,是值得深入體味的。
第四章集中描述了王季的德音。說他「克明克類,克長克君;王比大邦,克順克比」,充分表現了他的聖明睿智,爲王至宜。其中,用「帝度其心,貊其德音」,以突出其尊貴的地位和煊赫的名聲;而「比於文王,其德靡悔」,既說明了王季的德澤流長,又爲以下各章寫文王而做了自然的過渡。
《皇矣》在《大雅·文王之什》,當然重點是在歌頌和讚美文王。因而此詩從第五章起,就集中描述文王的功業了。
第五章先寫上帝對文王的教導:「無然畔援,無然歆羨,誕先登於岸。」即要文王勇往直前,面對現實,先佔據有利的形勢。雖不言密人侵入和文王怎麼去做,但其緊張的氣氛已充分顯示了出來。接着作者指出「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一場激烈的戰爭勢在難免了。密人「侵阮阻共」,意欲侵略周國,文王當機立斷,「爰整其旅,以按徂旅」,並強調,這是「篤於周祜」、「對於天下」的正義行動。
第六章寫雙方的戰鬥形勢進一步發展。密人「侵自阮疆,陟我高岡」,已經進入境內了。文王對密人發出了嚴重的警告,並在「岐之陽」、「渭之將」安扎營寨,嚴正對敵。寫出情況十分嚴峻,使讀者如臨其境。
第七章寫戰前的情景,主要是上帝對文王的教導,要他「不大聲以色,不長夏以革」,就是不要疾言厲色,而要從容鎮定;不要光憑武器硬拼,而要注意策略。要「順帝之則」、「詢爾仇方,同爾兄弟」,即按照上帝意志,聯合起同盟和兄弟之國,然後再「以爾鉤援,與爾臨衝」,去進攻崇國的城池。崇國當時也是周國的強敵,上言密,此言崇,實兼而有之,互文見義。
最後一章是寫伐密滅崇戰爭具體情景。周國用它「閒閒」、「茀茀」的臨車、衝車,攻破了崇國「言言」、「仡仡」的城牆,「是伐是肆」,「執訊」、「攸馘」,「是致是附」、「是絕是忽」,取得了徹底的勝利,從而「四方無以拂」,四方邦國再沒有敢抗拒周國的了。這些內容表現了周從一個小部族逐漸發展壯大,依靠的絕對不是後世所歌頌的單純的所謂禮樂教化,而主要是通過不斷的武力征伐,擴張疆域,從而獲得了滅商的實力。
由此可見,《皇矣》在敘述這段歷史過程時是有順序、有重點地描述的。全詩中,既有歷史過程的敘述,又有歷史人物的塑造,還有戰爭場面的描繪,內容繁富,規模宏闊,筆力遒勁,條理分明。所敘述的內容,雖然時間的跨度很大,但由於作者精心的結構和安排,卻又顯得非常緊密和完整。特別是誇張詞語、重疊詞語、人物語言和排比句式的交錯使用,章次、語氣的自然舒緩,更增強此詩的生動性、形象性和藝術感染力。
無名氏的其他作品
相关推荐
- 《 國風 · 齊風 · 雞鳴 》 —— [ 周 ] 無名氏
- 《 國風 · 邶風 · 二子乘舟 》 —— [ 周 ] 無名氏
- 《 小雅 · 鹿鳴 》 —— [ 周 ] 無名氏
- 《 國風 · 邶風 · 谷風 》 —— [ 周 ] 無名氏
- 《 國風 · 齊風 · 著 》 —— [ 周 ] 無名氏
- 《 小雅 · 采綠 》 —— [ 周 ] 無名氏
- 《 國風 · 魏風 · 園有桃 》 —— [ 周 ] 無名氏
- 《 大雅 · 韓奕 》 —— [ 周 ] 無名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