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洛水

春蒐馳駿骨,總轡俯長河。 霞處流縈錦,風前瀁卷羅。 水花翻照樹,堤蘭倒插波。 豈必汾陰曲,秋雲發棹歌。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臨洛水:此詩是唐太宗李世民在春天巡視洛水時所作。
  • 春蒐(sōu):古代春季打獵,也稱「蒐田」,以檢驗軍隊戰備。
  • 駿骨:指駿馬,比喻優秀的人才或珍貴的戰馬。
  • 總轡(pèi):駕馭馬匹,握住繮繩。
  • 長河:此處指洛河,黃河的一條支流。
  • 霞處:形容夕陽映照水面的美麗景色。
  • 流縈(yíng)錦:如同錦繡般的流水,形容洛水波光粼粼。
  • 瀁(yàng):水流動盪的樣子。
  • :絲織品,這裏比喻水面的波動。
  • 水花:指洛水上的浪花。
  • 堤蘭:生長在河堤邊的蘭花。
  • 插波:倒映在水中,彷彿插入水波。
  • 汾陰曲:古地名,位於今山西省,這裏是說洛水之美堪比汾陰之地。
  • 秋雲:秋天的雲彩,可能象徵豐收和寧靜。
  • 棹歌:船伕唱的歌。

翻譯

在春天的狩獵中,駿馬疾馳,我駕馭着它沿着洛河而行。 夕陽映照下,河水猶如流動的錦緞,風前波浪翻滾,如同絲羅般盪漾。 浪花跳躍,反射在岸邊的樹木上,河堤上的蘭花倒映在水波中搖曳。 洛水的美難道只在汾陰一地?秋天的雲彩下,人們也會吟唱起歡快的船歌。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唐朝皇帝李世民春日巡遊洛水的壯觀景象。通過駿馬、河流、晚霞、水花、堤蘭等意象,展現了洛水的自然之美與生機活力。同時,詩人借景抒懷,暗示洛水之景不僅限於眼前,更寓含豐收和歡樂的人文氣息,表達了對國家安定、人民富饒的期望。整首詩語言流暢,畫面生動,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李世民

李世民

即李世民。唐朝皇帝。高祖次子。隋末,勸父舉兵反隋,征服四方,成統一之業。高祖武德元年,爲尚書令,進封秦王。先後鎮壓竇建德、劉黑闥等起義軍,討平薛仁杲、王世充等割據勢力。九年,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兄李建成及弟李元吉,遂立爲太子。旋受禪即帝位,尊父爲太上皇。銳意圖治,善於納諫,去奢輕賦,寬刑整武,使海內昇平,威及域外,史稱貞觀之治。鐵勒、回紇等族尊之爲“天可汗”。在位二十三年,以服“長生藥”中毒死,諡文皇帝。 ► 11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