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篇序

都城風土水木之勝在東南偏,東南之勝在履道里,裏之勝在西北隅,西閈北垣第一第,即白氏叟樂天退老之地。地方十七畝,屋室三之一,水五之一,竹九之一,而島樹橋道間之。初,樂天既爲主,喜且曰:雖有臺池,無粟不能守也,乃作池東粟廩。又曰:雖有子弟,無書不能訓也,乃作池北書庫。又曰:雖有賓朋,無琴酒不能娛也,乃作池西琴亭,加石樽焉。樂天罷杭州刺史時,得天竺石一、華亭鶴二以歸,始作西平橋,開環池路。罷蘇州刺史時,得太湖石、白蓮、折腰菱、青板舫以歸,又作中高橋,通三島徑。罷刑部侍郎時,有粟千斛,書一車,洎臧獲之習管磬絃歌者指百以歸。先是潁川陳孝山與釀法,酒味甚佳。博陵崔晦叔與琴,韻甚清。蜀客姜發授《秋思》,聲甚澹。弘農楊貞一與青石三,方長平滑,可以坐臥。大和三年夏,樂天始得請爲太子賓客,分秩於洛下,息躬於池上。凡三任所得,四人所與,洎吾不才身,今率爲池中物矣。每至池風春,池月秋,水香蓮開之旦,露清鶴唳之夕,拂楊石,舉陳酒,援崔琴,彈姜《秋思》,頹然自適,不知其他。酒酣琴罷,又命樂童登中島亭,合奏《霓裳散序》,聲隨風飄,或凝或散,悠揚於竹煙波月之際者久之。曲未竟,而樂天陶然已醉,睡於石上矣。睡起偶詠,非詩非賦,阿龜握筆,因題石間。視其粗成韻章,命爲《池上篇》云爾。
拼音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香山的琵琶峯。 ► 29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