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呂 · 迎仙客 · 秋夜

雨乍晴,月籠明。秋香院落砧杵鳴。二三更,千萬聲,搗碎離情。不管愁人聽。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中呂:宮調名。
  • 迎仙客:曲牌名。
  • 乍晴:剛剛放晴。 乍(zhà):剛剛。
  • 月籠明:月亮明朗地照着。籠,籠罩,此處可理解爲明朗地照耀。
  • 秋香院落:充滿秋日香氣(可能是秋天花卉散發的香氣等)的院子。
  • 砧杵(zhēn chǔ)鳴:搗衣石和棒槌發出的聲響。砧,搗衣石;杵,搗衣的棒槌。古代洗衣物時將衣物放在砧上,用杵捶打。
  • 二三更:深夜。古人把一夜分爲五更,二三更正是夜深人靜之時。
  • 千萬聲:形容砧杵的聲音非常多且持續不斷。

翻譯

雨剛剛停住放晴,明月清朗地照下來。充滿秋香的院落裏傳來陣陣砧杵搗衣的聲音。在深夜兩三點的時候,那砧杵聲千萬次響起,彷彿搗碎了心中的離情別緒,而且絲毫不顧那滿懷愁緒的人聽了會更添煩惱。

賞析

這首小令描繪了一幅秋夜的哀愁畫卷。開頭「雨乍晴,月籠明」營造出秋夜初晴後明朗而又略帶寂寞的氛圍。接着「秋香院落砧杵鳴」點明地點在散發秋香的院落中,傳來搗衣聲,巧妙地將秋日的美好與冷清之感相融合 ,同時,搗衣常常和思念遠方親人相關聯,爲後文抒情埋下伏筆。

「二三更,千萬聲」,通過時間與聲音數量的描寫,強調夜深人靜時那連綿不絕的砧杵聲,進一步突出環境的寂靜和聲音的強烈,讓主人公在孤獨中更覺寂寞。「搗碎離情」直白地點出主題,原來這陣陣砧杵聲將主人公心中的離情別緒攪得粉碎,形象且深刻地表達出離人內心的痛苦。「不管愁人聽」尤爲精妙,將砧杵聲擬人化,彷彿它無情地不顧及哀愁之人的感受,更增添了愁緒的無奈與濃烈。整首小令以景襯情,景情交融,含蓄又真摯地呈現了在秋夜中滿懷離情之人的孤獨與惆悵。

張可久

張可久

元著名散曲家、劇作家,慶元(治所在今浙江寧波鄞州區)人,字伯遠,一説字仲遠,號小山(《詞綜》)。以路吏轉首領官。至正初,曾爲崑山幕僚。工散曲小令,與喬夢符並稱「雙壁」,與張希孟合爲「二張」。小山仕途失意,一生不得志,縱情詩酒,放浪山水,作品大多記遊懷古、贈答唱和。擅狀物寫景,刻意於練字斷句。講求對仗協律,其作多淸麗典雅。元曲至小山,已經完成了文人化的歷程。現存小令八百餘首,爲元曲作家中數量之冠。有詞曲集《張小山北曲聯樂府》。又天一閣本《張小山樂府》中有詞四十二首。 ► 15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