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堂陳母教子(第四折)

〔雙調·新水令〕雖不曾坐香車乘寶馬嫋絲鞭,我在這轎兒上倒大來穩便。前後何曾側,左右不曾偏。顯的您等輩齊肩,將名姓注翰林院。 〔水仙子〕學的他那有仁有義孝連天,使了我那無岸無邊學課錢;甘心兒擡的我親朝見,尚兀自我身軀兒有些睏倦。把不住眼暈頭旋,不覺的擡着兜轎,雖不曾跨着駿,尚兀自報答不的我乳哺三年! 〔沽美酒〕着他每按月家情着俸錢,誰着他無明夜趲家緣?俺家裏祖上爲官累受宣,我則怕枉教人作念,俺一家兒得安然。〔太平令〕他將那孩兒錦親身託獻,這的是苦百姓赤手空拳。 我依家法親責當面,我着他免受那官司刑憲。與了俺俸錢驟遷,聖恩可便可憐,博一個萬萬古名揚談羨。
拼音
關漢卿

關漢卿

關漢卿,元代雜劇奠基人,元代戲劇作家,“元曲四大家”之首。晚號已齋(一說名一齋)、已齋叟。漢族,解州人(今山西省運城),其籍貫還有大都(今北京市)人,及祁州(今河北省安國市)人等說,與白樸、馬致遠、鄭光祖並稱爲“元曲四大家”。以雜劇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現存18部,個別作品是否爲他所作,無定論。 最著名的是《竇娥冤》。關漢卿也寫了不少歷史劇,《單刀會》、《單鞭奪槊》、《西蜀夢》等,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數10多首。他的散曲,內容豐富多彩,格調清新剛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關漢卿塑造的“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廣爲人稱,被譽“曲聖”。 ► 9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