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三月至虞山谒受之师同游剑门

西山何其峻,巉岩暨穹苍。 藤垂涧易涉,竹密径微凉。 烟树绿野秀,春风草路香。 乔木倚高峰,流泉挂壁长。 涛声怡我情,松风吹我裳。 静闻天籁发,忽风林禽翔。 夕阳在西岭,白云渡石梁。 巘崿争突兀,青翠更苍茫。 兴尽方下山,归鸟宿池旁。
拼音

所属合集

#三月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巉(chán)巖:高而險的山岩。
  • 穹蒼:天空。
  • 巘(yǎn)崿(è):山峯。巘,大小成兩截的山;崿,山崖。

翻譯

暮春三月的時候,我來到虞山拜謁受之老師,然後一起遊覽劍門。西邊的山巒是多麼的高峻呀,那高聳險峻的山岩彷彿要碰到天空。山澗邊藤蔓垂落,使得走過山澗變得輕鬆容易;竹林茂密,走在小道上感覺微微涼爽。煙霧籠罩的樹林使得田野愈發秀麗,春風輕拂,走在長滿青草的路上都瀰漫着芳香。高大的樹木依傍着高高的山峯,流動的泉水從絕壁上長長地掛落。松濤的聲音令我心情愉悅,陣陣松風輕輕吹動我的衣裳。安靜地能聽到大自然的美妙聲音傳來,忽然間又看到林中鳥兒輕快飛揚。夕陽已經落在西邊的山嶺上,潔白的雲朵悠悠飄過石橋。高聳的山峯爭先突出,山上那片青翠之色更加遼闊迷茫。等到盡興之後我們才下山,歸來的鳥兒已經棲息在池塘邊。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暮春時節虞山劍門的美妙風光。詩開篇便以「西山何其峻,巉巖暨穹蒼」,氣勢磅礴地展現出山的高峻。接着,通過對山間藤、竹、樹、風、泉、鳥等諸多景物細膩地描寫,如「藤垂澗易涉,竹密徑微涼」「煙樹綠野秀,春風草路香」等,從觸覺、嗅覺、視覺等多個角度帶給讀者豐富的美感。「喬木倚高峯,流泉掛壁長」則勾勒出一幅剛勁又靈動的山水畫面。在描寫遊玩過程中,「濤聲怡我情,松風吹我裳」自然地融入詩人的情感與體驗,讓讀者感受到詩人沉浸於美景之中的愜意。詩的後半部分,「夕陽在西嶺,白雲渡石樑」描繪出色彩絢麗又靜謐悠遠的黃昏之景,「巘崿爭突兀,青翠更蒼茫」進一步渲染了山川的宏大與深遠。最後以「興盡方下山,歸鳥宿池旁」收筆,既點明瞭遊玩結束,又呈現出一種悠然的意境,全詩情景交融,將虞山劍門的景色描繪得淋漓盡致,同時也流露出詩人在遊覽過程中的愉悅心境和對自然的熱愛之情 。

鄭成功

明福建南安人,初名森,字大木。鄭芝龍子。唐王賜姓朱,改名成功,號“國姓爺”。南明隆武二年,阻父降清無效,移師南澳,繼續抗清。永曆帝立,封爲延平郡王,招討大將軍。十三年與張煌言合兵,大舉入長江,直抵南京,東南大震,旋爲清兵所敗,退還廈門。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進兵臺灣,驅逐荷蘭侵略軍,次年收復全臺。不久病卒。 ► 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