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柳道傳餉筍

· 方鳳
東家鼎烹矜大嚼,西家呼盧賽乳酪。 肉食那知儒素風,似君臭味將無同。 知我山齋少白粲,隨時易辦松花飯。 佐食投箸毋乃饞,筠籠新掘來幽巖。 封題遙寄四五尾,歆然解剝出肌理。 和以芹根及薤芽,醯鹽澹著香無涯。 黃齏脫粟絕滓膩,得此加餐檢殘笥。 手把南華讀一過,詩思陡涌如春波。 題箑酬君君莫笑,胸中成竹諧清調。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鼎烹(dǐng pēng):古代烹飪用的大鍋。
  • 矜大嚼(jīn dà jué):誇耀大口吃肉。
  • 呼盧(hū lú):古代的一種賭博遊戲。
  • 賽乳酪(sài rǔ lào):比賽吃乳酪。
  • 肉食:指吃肉的人。
  • 儒素風(rú sù fēng):儒家的清貧風範。
  • 臭味(chòu wèi):這裏指志趣、愛好。
  • 白粲(bái càn):白米。
  • 松花飯(sōng huā fàn):一種用松花粉調製的飯。
  • 投箸(tóu zhù):放下筷子。
  • 筠籠(yún lóng):用竹子編制的籠子。
  • 幽巖(yōu yán):幽深的岩石。
  • 封題(fēng tí):封好的信件或包裹。
  • 歆然(xīn rán):欣喜的樣子。
  • 解剝(jiě bāo):剝開。
  • 肌理(jī lǐ):指食物的質地。
  • 芹根(qín gēn):芹菜的根部。
  • 薤芽(xiè yá):薤(一種植物)的嫩芽。
  • 醯鹽(xī yán):醋和鹽。
  • 黃齏(huáng jī):黃色的醃菜。
  • 脫粟(tuō sù):去殼的米。
  • 滓膩(zǐ nì):渣滓和油膩。
  • 加餐(jiā cān):增加飲食。
  • 檢殘笥(jiǎn cán sì):檢查剩餘的食物。
  • 南華(nán huá):《南華經》的簡稱,即《莊子》。
  • 詩思(shī sī):作詩的思路。
  • 陡涌(dǒu yǒng):突然涌現。
  • 如春波(rú chūn bō):像春天的波浪一樣。
  • 題箑(tí shà):在扇子上題詩。
  • 酬君(chóu jūn):回贈給你。
  • 胸中成竹(xiōng zhōng chéng zhú):心中有數,比喻事先有準備。
  • 諧清調(xié qīng diào):和諧的清雅曲調。

翻譯

東家誇耀大口吃肉,西家比賽吃乳酪。吃肉的人哪裏知道儒家的清貧風範,似乎你我的志趣並不相同。知道我山中的小屋缺少白米,隨時可以準備松花飯。放下筷子不要貪吃,用竹籠新挖來的幽深岩石上的筍。封好的包裹裏寄來了四五根筍,欣喜地剝開露出細膩的質地。和芹菜根及薤芽一起,用醋鹽淡淡地調味,香味無邊。黃色的醃菜和去殼的米沒有渣滓和油膩,吃了這個可以增加飲食,檢查剩餘的食物。手裏拿着《莊子》讀一遍,作詩的思路突然涌現,像春天的波浪一樣。在扇子上題詩回贈給你,不要笑我,心中已有準備,和諧的清雅曲調。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比東家和西家的飲食習慣,表達了作者對儒家清貧風範的推崇。詩中,「肉食那知儒素風」一句,直接點出了肉食者與儒者之間的差異。隨後,作者描述了自己收到筍後的喜悅,以及如何精心烹飪,體現了對簡單食材的珍視和對生活的熱愛。最後,作者在閱讀《莊子》時靈感迸發,題詩回贈,展現了其文思泉涌和清雅的文學品味。整首詩語言清新,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對簡樸生活的嚮往和對文學藝術的熱愛。

方鳳

宋元間婺州浦江人,一名景山,字韶卿(韶父),號巖南。宋末恩授容州文學,入元不仕。善爲古今詩,不緣雕琢,體裁純密,自成一家。有《存雅堂稿》等。 ► 7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