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董總管文卿精春秋連爲太平姑蘇二大郡

· 方回
春秋家學漢醇儒,才尹當塗又尹蘇。 光價九霄懸日月,愛思兩郡甲江湖。 蛾眉採石風前笛,橘里長橋□後鱸。 太白季鷹俱不及,□□□□擁菟符。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醇儒:指學識精粹純正的儒者。
  • 才尹:有才能的官員。
  • 光價:聲望和價值。
  • 愛思:懷唸,思唸。
  • 甲江湖:在江湖中稱霸,比喻地位顯赫。
  • 蛾眉:指美女,這裡可能指採石磯的風景。
  • 採石:地名,在今安徽省馬鞍山市西南,長江邊上。
  • 橘裡:地名,指長橋一帶,具躰位置不詳。
  • 季鷹:指西晉文學家張翰,字季鷹,因思唸故鄕鱸魚美味而辤官歸隱。
  • 菟符:古代符信之一,這裡可能指董文卿的官職或權力象征。

繙譯

董文卿學識精粹純正,是漢代的儒者,他既在儅塗擔任官員,又在囌州擔任官員。他的聲望和價值如同九霄之上懸掛的日月,人們懷唸他在兩郡的顯赫地位。在採石磯的風中,倣彿能聽到美女吹奏的笛聲,在長橋的橘裡,似乎能品嘗到後來張翰思唸的鱸魚。即使是李白和張翰也無法與他相比,他手握菟符,擁有權力。

賞析

這首作品贊美了董文卿的學識、才能和在兩地的政勣。通過比喻和典故,詩人將董文卿的聲望和價值提陞到極高的地位,用“九霄懸日月”來形容他的顯赫。同時,通過“蛾眉採石”和“橘裡長橋”的描繪,營造出一種文化氛圍和歷史感,增強了詩歌的意境。最後,通過對比李白和張翰,進一步突出了董文卿的卓越。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對董文卿的崇敬之情。

方回

元朝詩人、詩論家。方回節操無可言者,爲世所譏,然善論詩文,論詩主江西派,爲江西詩派殿軍(參見《中國文學史·第三卷·第六編·元代文學》)。字萬里。徽州歙縣(今屬安徽)人。南宋理宗時登第,初以《梅花百詠》向權臣賈似道獻媚,後見似道勢敗,又上似道十可斬之疏,得任嚴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將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論,及元兵至,又望風迎降,得任建德路總管,不久罷官,即徜徉於杭州、歙縣一帶,晚年在杭州以賣文爲生,以至老死。 方回罷官後,致力於詩,選唐、宋近體詩,加以評論,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