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縷曲/賀新郎

· 仇遠
仙骨清無暑。愛蘭橈、撐入鴛波,錦雲深處。休唱採蓮雙槳曲,老卻鷗朋鷺侶。算只有、青山如故。舊雨初晴新水漲,畫橋低、杳靄迷蒼渚。頭戴笠,日亭午。 獨醒耿耿空懷楚。渺愁予、岸芷江蘺,尚青青否。錦瑟謾彈斑竹恨,難寫湘妃怨語。悵誰與、孤芳爲主。流水無聲雲不動,向漁郎、欲覓桃源路。船尾帶,落花去。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仙骨:指超凡脫俗的氣質。
  • 蘭橈:用蘭木製成的船槳,這裏指小船。
  • 鴛波:鴛鴦戲水的波紋,比喻水面。
  • 錦雲:五彩斑斕的雲彩,比喻水面上的景色。
  • 舊雨:指舊時的朋友。
  • 杳靄:深遠的霧氣。
  • 蒼渚:青色的水中小島。
  • 獨醒:獨自清醒,比喻與衆不同。
  • 耿耿:心中不安的樣子。
  • 渺愁予:使我感到遙遠而憂愁。
  • 岸芷江蘺:岸邊的香草和江邊的蘺草。
  • 錦瑟:裝飾華美的瑟,一種古代樂器。
  • 斑竹:有斑紋的竹子,傳說中湘妃淚痕所化。
  • 湘妃怨語:指湘妃的哀怨之詞。
  • 孤芳:孤獨的美。
  • 桃源路:通往理想國的道路。

翻譯

我有超凡脫俗的氣質,不畏炎夏。喜愛乘着小船,駛入鴛鴦戲水的波紋中,那五彩斑斕的雲彩深處。不要再唱採蓮的曲子了,那會讓老去的鷗鷺朋友們感到傷感。算來只有青山依舊。舊時的朋友們初晴後新水上漲,畫橋低垂,深遠的霧氣迷濛了青色的水中小島。我頭戴斗笠,正值正午時分。

我獨自清醒,心中不安,空懷楚國的情懷。使我感到遙遠而憂愁的是,岸邊的香草和江邊的蘺草,它們是否依然青翠?華美的瑟隨意彈奏,卻難以表達湘妃的哀怨之詞。我惆悵地想,誰能爲這孤獨的美做主呢?流水無聲,雲彩不動,我向漁郎詢問通往理想國的道路。船尾帶着落花,隨我一同離去。

賞析

這首作品以清新脫俗的筆觸,描繪了一幅夏日泛舟圖。詩人通過對自然景物的細膩刻畫,表達了對超凡脫俗生活的嚮往和對舊友的懷念。詩中「仙骨清無暑」一句,即展現了詩人高潔的氣質和對炎夏的無畏。後文通過對「青山」、「舊雨」、「新水」等意象的運用,進一步以景生情,抒發了對往昔的追憶和對未來的憧憬。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充滿了詩意和哲理。

仇遠

仇遠,字仁近,一字仁父,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因居餘杭溪上之仇山,自號山村、山村民,人稱山村先生。元代文學家、書法家。元大德年間(公元1297年~公元1307年)五十八歲的他任溧陽儒學教授,不久罷歸,遂在憂鬱中游山河以終。 仇遠生性雅澹,喜歡遊歷名山大川,每每寄情於詩句之中。宋末即以詩名與當時文學家白珽並稱於兩浙,人稱“仇白”。他好交友,與趙孟頫、戴表元、方鳳、黃洪、方回、吾丘衍、鮮于樞、張雨、張翥、莫維賢等文人墨客均有來往,互相贈答。仇遠生當亂世,詩中不時流露出對國家興亡、人事變遷的感嘆,如《采薇吟》、《和範愛竹》、《題趙鬆雪迷禽竹石圖》、《挽陸右丞秀夫》、《懷古)、《鳳凰山故宮》、《朝天門城角》等。仇遠在南宋已有詩名,而詞風大致與北宋詞人周邦彥和南宋詞人姜夔相近。 仇遠著有《金淵集》六卷,皆官溧陽時所作,清人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另有《興觀集》、《山村遺集》,是清項夢昶所編,殘缺不全。據詩人方回在仇遠四十一歲時說:“予友武林仇仁近,早工爲詩,晚乃漸以不求工,有稿二千篇有餘。”看來仇遠作品至今散失甚多。詞集《無絃琴譜》,多是寫景詠物之作。《稗史》一卷,是筆記小說,文字簡潔,其中有些故事,筆調流暢,趣味橫生。明代陶宗儀在《書史會要》中對仇遠的書法也有專門的論述。說仇遠的楷書學歐陽詢,行、草也善。傳世的作品有《七言詩卷》。 ► 78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