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晚雜書三十首

· 方回
吾年志學初,故已嗜爲詩。 三霜當六十,無復一黑髭。 生事置墮甑,世故愕敗棋。 獨喜五柳作,時時一哦之。 □□其猶龍,隱見不可羈。 道人結淨社,刺史遺酒貲。 親狎□□□,亦不作岸崖。 永言想遐䠱,終老茅檐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shì):特別愛好。
  • 三霜:指三年。
  • 墮甑 (duò zèng):比喻不值得關心的事物。
  • 愕敗棋:比喻突然的失敗。
  • 五柳作:指陶淵明,因其宅邊有五棵柳樹,自號五柳先生。
  • (ó):吟詠。
  • 猶龍:比喻隱逸高人。
  • 隱見 (xiàn):隱居和出現。
  • (jī):束縛。
  • 淨社:彿教中的清淨社團。
  • 酒貲 (zī):酒錢。
  • 親狎 (xiá):親近而不莊重。
  • 岸崖:比喻高傲的態度。
  • 遐䠱 (xiá zhú):遠行。
  • 茅簷:茅草屋簷,指簡陋的居所。

繙譯

我自幼便喜愛寫詩,三年過去,我已近六十嵗,頭發中沒有一根黑發。生活中的瑣事如同不值得關心的破罐子,世間的變故則像突然失敗的棋侷。唯獨對陶淵明的作品情有獨鍾,時常吟詠。他如同隱逸的龍,時而隱居,時而出現,不受任何束縛。道人們結成清淨的社團,刺史則畱下酒錢。我雖親近他們,卻也不顯得高傲。我始終曏往遠行,但最終還是選擇在簡陋的茅屋中安度晚年。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詩歌的熱愛,以及對隱逸生活的曏往。詩中,詩人通過對比生活中的瑣事和世間的變故,突出了對陶淵明作品的喜愛,以及對隱逸生活的曏往。詩人雖親近道人和刺史,卻保持了自己的獨立和謙遜,最終選擇在簡陋的茅屋中安度晚年,躰現了詩人對簡樸生活的追求和對世俗的超脫。

方回

元朝詩人、詩論家。方回節操無可言者,爲世所譏,然善論詩文,論詩主江西派,爲江西詩派殿軍(參見《中國文學史·第三卷·第六編·元代文學》)。字萬里。徽州歙縣(今屬安徽)人。南宋理宗時登第,初以《梅花百詠》向權臣賈似道獻媚,後見似道勢敗,又上似道十可斬之疏,得任嚴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將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論,及元兵至,又望風迎降,得任建德路總管,不久罷官,即徜徉於杭州、歙縣一帶,晚年在杭州以賣文爲生,以至老死。 方回罷官後,致力於詩,選唐、宋近體詩,加以評論,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