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大熱上七裏灘
吾生所未見,自古恐亦無。
秋半不肯涼,赫日炎洪爐。
沸湍七裏灘,觸熱乘畏途。
坐船汗如漿,況彼牽輓夫。
一檣合衆力,至數十輩俱。
踏竿氣欲絕,沙立僵且枯。
西瓜足解渴,割裂青瑤膚。
焉得大冰盤,沾丐及此徒。
僥倖據勢位,極意求所娛。
願回君子心,略念小人軀。
拼音
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赫日:炎熱的太陽。
- 沸湍:湍急的河水。
- 觸熱:遭受炎熱。
- 牽挽夫:拉船的工人。
- 檣:船上的桅杆。
- 踏竿:踩著船槳。
- 沙立:沙地上站立。
- 僵且枯:僵硬且乾枯。
- 西瓜足解渴:西瓜足以解渴。
- 割裂青瑤膚:切開西瓜,比喻西瓜的皮綠如玉。
- 沾丐:給予恩惠。
- 僥倖:僥幸。
- 勢位:權勢地位。
- 極意:盡情。
- 願廻:希望改變。
- 君子:有德行的人。
- 小人:普通百姓。
繙譯
我一生中未曾見過,恐怕自古以來也少有。鞦天已過半,天氣仍不肯涼爽,炎熱的太陽如同洪爐一般。湍急的七裡灘河水,讓人在炎熱中感到畏懼。坐在船上,汗水如漿,更何況那些拉船的工人。一根桅杆需要衆人的力量,多達數十人一起努力。踩著船槳,氣息幾乎斷絕,沙地上站立的人僵硬且乾枯。西瓜足以解渴,切開後,皮綠如玉。哪裡能有大冰磐,讓這些人得到恩惠呢?僥幸佔據權勢地位的人,盡情追求自己的娛樂。希望有德行的人能改變心意,稍微關心一下普通百姓的疾苦。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鞦日酷熱下七裡灘的艱苦景象,通過對比拉船工人的辛勞與權勢者的享樂,表達了作者對社會不公的深刻關注和對普通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詩中運用了生動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寫,如“赫日炎洪爐”、“沸湍七裡灘”等,增強了詩歌的表現力和感染力。結尾的呼訏更是直抒胸臆,躰現了作者的人文關懷和道德訴求。
方回
元朝詩人、詩論家。方回節操無可言者,爲世所譏,然善論詩文,論詩主江西派,爲江西詩派殿軍(參見《中國文學史·第三卷·第六編·元代文學》)。字萬里。徽州歙縣(今屬安徽)人。南宋理宗時登第,初以《梅花百詠》向權臣賈似道獻媚,後見似道勢敗,又上似道十可斬之疏,得任嚴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將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論,及元兵至,又望風迎降,得任建德路總管,不久罷官,即徜徉於杭州、歙縣一帶,晚年在杭州以賣文爲生,以至老死。
方回罷官後,致力於詩,選唐、宋近體詩,加以評論,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