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二十日曉起

· 方回
夜闌不能寐,雞鳴垂欲三。 起步秋月影,寒發何毿毿。 斗柄落山北,參旗掛庭南。 三五忽四五,蛙蚓衆喙緘。 獨有絡緯聲,催織何喃喃。 祿仕心已息,愧未任桑蠶。 昨暮缺薪米,質以衾及縑。 七年爲此郡,忍人所難堪。 焉知窘至此,不給石與甔。 獨坐老樹下,暗撚霜鬚髯。 牆外行人動,喪事簫鼓酣。 生之必有死,如歲代涼炎。 但頗訝薄俗,不復甄廉貪。 鄙誚採芝餒,歆羨膾肝饞。 想見攫奪子,櫪馬已就銜。 豈識有幽人,茹苦如飴甘。 念雖乏智計,識度終不凡。 兒女亦可割,深山建茅庵。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夜闌:深夜。
  • 垂欲三:快要到三點。
  • 毿毿(sān sān):形容頭髮細長。
  • 斗柄:北斗七星的柄部。
  • 參旗:參宿和旗宿,均爲星宿名。
  • 三五忽四五:指月亮的盈虧變化。
  • 蛙蚓:蛙和蚯蚓。
  • 喙緘:閉嘴。
  • 絡緯:紡織娘,一種昆蟲。
  • 催織:催促紡織。
  • 祿仕:官職俸祿。
  • 桑蠶:養蠶。
  • 衾及縑:被子和細絹。
  • (dān):古代盛酒的陶器。
  • (niǎn):捻,搓。
  • 霜鬚髯:白鬍子。
  • 簫鼓酣:簫鼓聲中喪事熱鬧。
  • 甄廉貪:辨別廉潔與貪婪。
  • 採芝餒:採芝而餓,指隱士生活。
  • 膾肝饞:貪婪地吃肉。
  • 櫪馬:馬廄中的馬。
  • 幽人:隱士。
  • 茹苦:吃苦。
  • 智計:智慧和計謀。
  • 識度:見識和度量。
  • 茅庵:茅草搭建的小屋。

翻譯

深夜無法入睡,快要到三點時雞鳴了。起身走在秋月的影子裏,寒冷中頭髮顯得細長。北斗七星的柄部落在山北,參宿和旗宿掛在庭院的南邊。月亮的盈虧變化,蛙和蚯蚓都閉上了嘴。只有紡織娘的聲音,催促着紡織,喃喃作響。官職俸祿的心思已經熄滅,慚愧自己未能養蠶。昨晚缺少柴火和米,只好用被子和細絹去換。七年來在這個郡,忍受着難以承受的困苦。哪裏知道會窘迫到這種地步,連盛酒的陶器都沒有。獨自坐在老樹下,暗自捻着白鬍子。牆外的行人動了起來,喪事中的簫鼓聲熱鬧。生必有死,就像歲月更替冷暖。但感到驚訝的是這淺薄的習俗,不再辨別廉潔與貪婪。嘲笑採芝而餓的隱士,貪婪地吃肉。想象那些爭奪者,馬已套上馬銜。哪裏知道有隱士,吃苦如同吃糖一樣甘甜。雖然缺乏智慧和計謀,但見識和度量終究不凡。兒女之情也可以割捨,深山中建起茅草小屋。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個夜晚無法入眠的場景,通過自然景象的描寫,反映了作者內心的孤獨和無奈。詩中,「夜闌不能寐」直接表達了作者的失眠狀態,而「雞鳴垂欲三」則進一步以時間的流逝來強調這種無眠的漫長。秋月的影子、斗柄和參旗的描寫,增添了詩中的神祕和超然氛圍。後文通過對生活困頓的描述,展現了作者對世俗的厭倦和對隱逸生活的嚮往。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對清貧生活的接受和對高尚情操的追求。

方回

元朝詩人、詩論家。方回節操無可言者,爲世所譏,然善論詩文,論詩主江西派,爲江西詩派殿軍(參見《中國文學史·第三卷·第六編·元代文學》)。字萬里。徽州歙縣(今屬安徽)人。南宋理宗時登第,初以《梅花百詠》向權臣賈似道獻媚,後見似道勢敗,又上似道十可斬之疏,得任嚴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將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論,及元兵至,又望風迎降,得任建德路總管,不久罷官,即徜徉於杭州、歙縣一帶,晚年在杭州以賣文爲生,以至老死。 方回罷官後,致力於詩,選唐、宋近體詩,加以評論,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