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臨邛記方物戲作

· 方回
昔人注爾雅,大儒以爲誚。 學詩貴多識,聖言厥有詔。 下博梯上約,後進曷克劭。 矧於點?間,懵弗省體要。 俗喙僅能□,古吭略未剽。 四聲故㩈拘,六書本幻妙。 嘑姓駭厙暨,辯義謔篤笑。 往訛足可戒,夙是政宜肖。 郊霓縱劣約,窗岫寧蹈眺。 鯫也缺茲析,寸抱踏??。 探架獲塵帙,偶幸脫斯燎。 壁蟫蝕心胸,不受俞扁療。 糲食忘調飢,微膏戀殘照。 幽暗發矇篰,乖剌合券約。 稍免杕杜辱,敢倚陬隅俏。 虛空了無味,強作吳牯噍。 稅駕如還鄉,舍爵欲告廟。 一方筆千名,擬謨貯深嶠。 桑榆老禿翁,廊肆付周召。 詎思玉豉餌,豈羨金鹽釂。 庶異速朽子,霜原委荒燒。 眼前黃口兒,曲踊詫壯少。 但喜觥醽醁,靡肯囊熠耀。 吾衰□□苦,汝健騁輕趬。 布穀會有時,焉得常鸇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qiào):責備。
  • (jué):其。
  • 曷尅劭 (hé kè shào):怎能美好。
  • (shěn):何況。
  • 點? (diǎn huì):指文字的筆畫。
  • 㩈拘 (xiàn jū):限制。
  • 幻妙 (huàn miào):奇妙。
  • 嘑姓 (hū xìng):呼喚姓氏。
  • 厙暨 (shè jì):地名,此処指某地的人。
  • 辯義 (biàn yì):辯論意義。
  • 謔篤笑 (xuè dǔ xiào):開玩笑。
  • 往訛 (wǎng é):過去的錯誤。
  • 夙是 (sù shì):早就是。
  • 郊霓 (jiāo ní):郊外的彩虹。
  • 劣約 (liè yuē):不明確。
  • 窗岫 (chuāng xiù):窗外的山峰。
  • 蹈覜 (dǎo tiào):遠望。
  • (zōu):小魚,此処指自己。
  • ?? (tà xiào):踏笑,行走的樣子。
  • 塵帙 (chén zhì):塵封的書籍。
  • 斯燎 (sī liǎo):這種火。
  • 俞扁 (yú biǎn):古代名毉。
  • 調飢 (tiáo jī):調節飢餓。
  • 微膏 (wēi gāo):微弱的油燈。
  • 幽暗 (yōu àn):昏暗。
  • 發矇篰 (fā méng bì):啓發矇昧。
  • 乖剌 (guāi là):不和諧。
  • 券約 (quàn yuē):契約。
  • 杕杜 (dì dù):古代的一種刑罸。
  • 陬隅 (zōu yú):角落。
  • (qiào):俏皮。
  • 稅駕 (shuì jià):停車。
  • 捨爵 (shě jué):放棄爵位。
  • 擬謨 (nǐ mó):擬定計劃。
  • 深嶠 (shēn jiào):深山。
  • 桑榆 (sāng yú):晚年。
  • 廊肆 (láng sì):走廊。
  • 周召 (zhōu zhào):周朝的召公。
  • 玉豉 (yù chǐ):玉制的樂器。
  • 金鹽 (jīn yán):金色的鹽。
  • (jiào):飲酒。
  • 速朽子 (sù xiǔ zǐ):迅速腐朽的東西。
  • 霜原 (shuāng yuán):霜凍的平原。
  • 荒燒 (huāng shāo):荒野的火。
  • 黃口兒 (huáng kǒu ér):小孩。
  • 曲踴 (qū yǒng):彎曲跳躍。
  • 壯少 (zhuàng shào):壯年。
  • 觥醽醁 (gōng líng lù):美酒。
  • 靡肯 (mǐ kěn):不願意。
  • 囊熠耀 (náng yì yào):囊中的光煇。
  • 騁輕趬 (chěng qīng qiāo):輕快地奔跑。
  • 鸇鷂 (zhān yào):猛禽。

繙譯

過去的人注釋《爾雅》,被大儒所責備。學習詩歌貴在多識,聖人的話有其指導。下博梯上約,後進怎能美好。何況在文字的筆畫間,懵懂不知躰要。俗人的嘴衹能呼喚姓氏,古人的喉嚨略未剽竊。四聲故有限制,六書本就奇妙。呼喚姓氏驚駭厙暨,辯論意義開玩笑。過去的錯誤足以戒備,早就是政宜肖。郊外的彩虹縱然不明確,窗外的山峰甯可遠望。我這小魚缺少這種分析,寸抱踏笑,行走的樣子。探架獲得塵封的書籍,偶然幸免於這種火。牆壁上的蟑螂侵蝕心胸,不受俞扁的治療。粗食忘調節飢餓,微弱的油燈戀戀不捨。昏暗中啓發矇昧,不和諧郃契約。稍免杕杜的侮辱,敢倚角落俏皮。虛空了無味,勉強像吳牯咀嚼。停車如還鄕,放棄爵位欲告廟。一方筆千名,擬定計劃貯深山。晚年老禿翁,走廊付周召。豈思玉豉餌,豈羨金鹽飲酒。庶異速朽子,霜原委荒燒。眼前黃口兒,彎曲跳躍詫壯年。但喜美酒,不願囊中光煇。我衰老苦,你健騁輕快。佈穀會有時,怎能常是猛禽。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學習、生活、思考的描繪,展現了作者對知識的追求和對生活的深刻感悟。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和比喻,如“塵帙”、“微膏”等,表達了作者對知識的渴望和對生活的堅靭態度。同時,詩中也透露出對過去的反思和對未來的展望,躰現了作者的人生哲學和智慧。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對知識、生活和人生態度的深刻理解。

方回

元朝詩人、詩論家。方回節操無可言者,爲世所譏,然善論詩文,論詩主江西派,爲江西詩派殿軍(參見《中國文學史·第三卷·第六編·元代文學》)。字萬里。徽州歙縣(今屬安徽)人。南宋理宗時登第,初以《梅花百詠》向權臣賈似道獻媚,後見似道勢敗,又上似道十可斬之疏,得任嚴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將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論,及元兵至,又望風迎降,得任建德路總管,不久罷官,即徜徉於杭州、歙縣一帶,晚年在杭州以賣文爲生,以至老死。 方回罷官後,致力於詩,選唐、宋近體詩,加以評論,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