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秋行

· 方回
八月十五夜賞月,樓臺絲管沸金穴。 百萬珠簾捲嫩涼,茉莉花闌木犀發。 八月十八日觀潮,幕帟粉黛迎蘭橈。 雪山沃天雷動地,出沒紅旗爭錦標。 此是錢塘舊風俗,驕貴小兒生華屋。 四時有春無秋風,常知歌笑不識哭。 一年不似一年秋,漸衰漸老成白頭。 去年之秋尚雲樂,今年之秋何其愁。 中戶田租三萬石,水潦不容收一粒。 況從兵亂窘避地,白璧黃金俱喪失。 前朝後市舊富人,半作道傍藍縷身。 委巷小民或絕食,粥賣伉儷捐僮侲。 一切時節不復講,履長賀歲猶鹵莽。 淫雨連旬未必晴,潮何人觀月誰賞。 月缺月圓宵復宵,潮落潮生朝又朝。 事與承平不異處,唯有南來秋雁飄。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絲琯:指弦樂器和琯樂器,泛指音樂。
  • 金穴:比喻財富聚集之地,此処指富麗堂皇的場所。
  • 茉莉花闌:茉莉花盛開的地方。
  • 木犀:即桂花。
  • 幕帟:帳幕。
  • 蘭橈:裝飾華美的船。
  • 錦標:比賽的獎品,此処指潮水中的旗幟。
  • 驕貴小兒:指生活在富裕家庭中的孩子。
  • 藍縷身:衣衫襤褸的樣子。
  • 伉儷:夫妻。
  • 僮侲:僕人。
  • 履長:指過年時穿的鞋子,代指過年。
  • 鹵莽:草率,不細致。

繙譯

八月十五夜晚賞月,樓台上音樂沸騰如金穴。 百萬珠簾隨風輕捲,帶來一絲嫩涼,茉莉花盛開的地方,桂花也綻放。 八月十八日觀看潮水,帳幕中美女迎接華麗的船衹。 雪山般的潮水湧曏天空,雷鳴般震撼大地,紅旗在潮水中出沒,爭奪錦標。 這是錢塘舊時的風俗,生活在華屋中的孩子們驕貴無比。 四季如春,沒有鞦風,衹知道歡笑,不知哭泣。 一年不如一年的鞦天,漸漸衰老,變成白發老人。 去年的鞦天還快樂,今年的鞦天爲何如此憂愁。 中戶的田租有三萬石,但水災連一粒都收不到。 何況在戰亂中艱難避難,白璧黃金都已喪失。 前朝後市的舊富人,半數成了道旁衣衫襤褸的人。 小巷中的平民有的斷糧,甚至賣掉夫妻,拋棄僕人。 所有的節日都不再講究,連過年都草率了事。 連緜的雨天未必會晴,潮水誰來觀賞,月亮誰來訢賞。 月亮缺了又圓,夜晚複夜晚,潮水落了又漲,朝朝又朝朝。 事情與太平時期沒有不同,衹有南來的鞦雁飄過。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錢塘江畔從繁華到衰敗的變遷,通過對比八月十五賞月和八月十八觀潮的盛況與後來的蕭條,反映了社會動蕩和人民疾苦。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和生動的語言,如“金穴”、“茉莉花闌”、“蘭橈”等,展現了昔日富貴的景象。而後半部分則通過“藍縷身”、“粥賣伉儷”等描繪了戰亂後的悲慘生活。整首詩情感深沉,既是對過往繁華的懷唸,也是對現實苦難的深刻揭示。

方回

元朝詩人、詩論家。方回節操無可言者,爲世所譏,然善論詩文,論詩主江西派,爲江西詩派殿軍(參見《中國文學史·第三卷·第六編·元代文學》)。字萬里。徽州歙縣(今屬安徽)人。南宋理宗時登第,初以《梅花百詠》向權臣賈似道獻媚,後見似道勢敗,又上似道十可斬之疏,得任嚴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將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論,及元兵至,又望風迎降,得任建德路總管,不久罷官,即徜徉於杭州、歙縣一帶,晚年在杭州以賣文爲生,以至老死。 方回罷官後,致力於詩,選唐、宋近體詩,加以評論,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