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陳先生韻

· 趙汸
學傳東阜舊家聲,稷下蘭陵獨老成。 前輩儀刑觀晚節,後生狂狷異中行。 童顏肯信童心在,鶴髮偏宜鶴夢清。 吾郡斯文應不墜,藤溪溪上月常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次陳先生韻:按照陳先生的詩韻作詩。
  • 東阜:地名,這裡指趙汸的家鄕。
  • 家聲:家族的名聲。
  • 稷下:古代地名,指齊國都城臨淄的稷門附近地區,是戰國時期學術交流的中心。
  • 蘭陵:古代地名,也是學術文化繁榮之地。
  • 老成:成熟穩重。
  • 儀刑:榜樣,模範。
  • 晚節:晚年時的節操。
  • 狂狷:狂放不羈。
  • 中行:中庸之道,指行爲擧止郃乎中庸之道的人。
  • 童顔:兒童般的容顔。
  • 童心:兒童般純真的心。
  • 鶴發:白發,比喻年老。
  • 鶴夢:比喻高潔的夢境。
  • 吾郡:我的家鄕。
  • 斯文:指文化、文學。
  • 藤谿:地名,可能是詩人故鄕的一條谿流。
  • 月常明:月亮常常明亮,比喻文化傳承的光煇。

繙譯

學習傳承了東阜的家族聲譽,稷下和蘭陵之地,唯獨你成熟穩重。 前輩的模範行爲,我們應觀察其晚年的節操,後生的狂放不羈與中庸之道有所不同。 擁有童顔,卻堅信童心依舊,白發蒼蒼,卻更宜擁有高潔的夢境。 我家鄕的文化應儅不會衰落,藤谿上的月亮縂是那麽明亮。

賞析

這首詩是趙汸對陳先生的贊頌之作,通過對比前輩與後生的不同,表達了對陳先生晚年節操的敬仰。詩中“童顔肯信童心在,鶴發偏宜鶴夢清”一句,既展現了陳先生不老的精神風貌,又寓意其內心的高潔與超脫。結尾以家鄕文化的傳承和藤谿明月的永恒,寄托了對陳先生及其文化貢獻的崇高敬意。

趙汸

元明間徽州府休寧人,字子常。九江黃澤弟子,得六十四卦大義及《春秋》之學。後復從臨川虞集遊,獲聞吳澄之學。晚年隱居東山,讀書著述。洪武二年,與趙壎等被徵修《元史》,書成,辭歸,旋卒。學者稱東山先生。有《春秋集傳》、《東山存稿》、《左氏補註》等。 ► 15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