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荔謠

· 熊鉌
陽春播一氣,著處成芳菲。 閩地本荒落,山川亦何奇。 嬴劉始爲郡,望秩暨武夷。 通仕良鮮少,貢入還稀微。 晚唐得常公,文化今有遺。 國初歸職方,況復兵革稀。 聖化溥涵育,生生浩無涯。 昭陵銳圖治,四夷息鞭笞。 峨峨四諫官,日晏猶彤墀。 君謨起南服,感知無不爲。 芹曝猶欲獻,茶貢詎非宜。 草木貴多識,荔譜何傷而。 豈意成濫觴,歲獻妨耕犁。 當年東坡老,作詩嘆荔枝。 詩語似成讖,採茶武夷溪。 民力固甚憊,卉木且具腓。 士人作是事,興言痛心脾。 閩溪何澍湃,閩山何嶔?。 彼一草木秀,不憚勤航梯。 昌黎感二鳥,世道矧益漓。 我思全盛際,賢書連馹馳。 公卿項背望,仄席須謀惟。 十家九詩書,三年下芝泥。 宣靖名節著,炎紹勳業資。 乾淳道學稱,人物世有之。 大雅日以喪,迂闊貽世譏。 茫茫宇宙內,此柄伊誰司。 後生無典刑,流風砭人肌。 皇天豈將老,傷哉相淪彝。 地氣有旺歇,迴斡應何遲。 百卉歲發榮,英傑生無時。 風氣諒有開,久矣斯人疲。 武夷大隱山,自有百世師。 來哲倘可俟,拳拳留此詩。
拼音

所属合集

#荔枝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嬴劉:指秦朝和漢朝,嬴是秦的姓,劉是漢的姓。
  • 望秩:古代祭祀時,根據官職高低排列的次序。
  • 武夷:山名,位於今福建省武夷山市。
  • 通仕:指通過科舉考試做官的人。
  • 常公:指常袞,唐代宰相,曾在福建推行文教。
  • 職方:古代官名,掌管土地和戶籍。
  • 昭陵:指宋仁宗的陵墓,代指宋仁宗。
  • 四諫官:指宋代四位著名的諫官,即歐陽修、蔡襄、王素、餘靖。
  • 君謨:指蔡襄,字君謨,北宋著名書法家、政治家。
  • 芹曝:比喻微薄的貢獻。
  • 濫觴:原指江河發源處水很小,僅可浮起酒杯,比喻事物的起源、開始。
  • 東坡老:指蘇軾,號東坡居士。
  • 武夷溪:武夷山中的溪流。
  • :枯萎。
  • 澍湃:形容水聲。
  • 嶔?:形容山勢險峻。
  • 二鳥:指韓愈《送李願歸盤谷序》中的「二鳥」,比喻有才能的人。
  • 賢書:指科舉考試的錄取通知書。
  • 馹馳:指驛站快馬傳遞。
  • 項背:指背影,比喻追隨。
  • 仄席:指側身而坐,表示恭敬。
  • 芝泥:指封印用的印泥,比喻官職。
  • 宣靖:指宋徽宗的年號「宣和」和宋欽宗的年號「靖康」。
  • 乾淳:指宋孝宗的年號「乾道」和「淳熙」。
  • 大雅:指正統的文學藝術。
  • 迂闊:指言行不合時宜,脫離實際。
  • 淪彝:指淪喪、衰敗。
  • 迴斡:指旋轉、變化。
  • 百卉:指各種花草。
  • 英傑:指傑出的人才。
  • 來哲:指未來的賢人。

翻譯

春天播撒着氣息,到處都盛開着芬芳。福建原本荒涼,山川也沒有什麼特別之處。秦漢時期纔開始在這裏設立郡縣,祭祀的次序甚至延伸到了武夷山。通過科舉做官的人很少,貢品也很稀少。晚唐時期常袞來到這裏,文化的遺蹟至今可見。國初時期這裏歸入職方管理,何況戰亂也少。聖明的教化廣泛地滋養着萬物,生命浩瀚無邊。宋仁宗時期銳意改革,四方邊疆安寧,不再有戰爭。四位諫官在朝廷中日以繼夜地工作。蔡襄從南方崛起,感念國家的恩德,無所不爲。即使是微薄的貢獻也想要獻上,茶葉的貢品難道不合適嗎?草木貴在多識,荔枝的譜系又有何傷害。沒想到這成了事物的起源,每年都妨礙了耕作。當年蘇軾老先生,作詩感嘆荔枝。詩中的話語似乎成了預言,採茶的武夷溪。百姓的力量固然疲憊,花草樹木也枯萎了。士人做這些事,心中充滿了痛苦。福建的溪流聲聲澎湃,福建的山峯險峻。那一草一木的秀美,不惜勤勞地攀登。韓愈感慨那兩隻鳥,世道也越發淺薄。我想念全盛時期,賢人的書信連綿不斷。公卿們背影相望,側身而坐尋求良策。十家九戶都寫詩書,三年下來官職不斷。宣和靖康時期的聲名顯著,乾道淳熙時期的功勳被記載。乾道淳熙時期的道學被稱頌,世間有人物。正統的文學藝術日漸喪失,言行不合時宜,受到世人的譏諷。茫茫宇宙中,這權力由誰掌控。後生們沒有典範,流風刺痛人的肌膚。皇天難道不會老去,傷感地看着它淪喪。地氣的旺盛與衰退,迴旋變化爲何如此遲緩。各種花草每年都會繁榮,英雄豪傑生於無時。風氣必然有所開啓,久矣人們已疲憊。武夷山是大隱之地,自有百世之師。未來的賢人或許可以期待,我留下這首詩,拳拳之心。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福建地區歷史變遷和文化發展的回顧,表達了對當地自然風光和文化傳統的讚美,同時也反映了作者對時代變遷和文化衰落的憂慮。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歷史典故和地理名稱,展現了作者深厚的學識和對歷史的深刻理解。通過對福建山川、文化的描繪,以及對歷史人物的提及,詩篇不僅具有歷史價值,也體現了作者對文化傳承的重視和對未來的期望。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情感真摯,是一首值得品味的佳作。

熊鉌

宋建寧建陽人,字去非。初名鑠,字位辛。號勿軒,一號退齋。度宗鹹淳十年進士。授汀州司戶參軍。入元不仕。幼志於濂、洛之學,從朱熹門人輔廣遊,後歸武夷山,築鰲峯書堂,子弟甚衆。有《三禮考異》、《春秋論考》、《勿軒集》等。 ► 11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