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吏部張尚書

· 楊載
復喜清朝用大賢,玉音俄對廣庭宣。 姚崇已託君臣契,李泌終操將相權。 此日經綸須展布,他時簡冊要流傳。 淵明有待公田米,可念江湖久棄捐。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玉音:指皇帝的聲音或旨意。
  • :不久,很快。
  • 廣庭:寬濶的庭院,這裡指朝廷。
  • 姚崇:唐朝著名政治家,曾任宰相。
  • 君臣契:君主與臣子之間的默契或信任。
  • 李泌:唐朝政治家,曾任宰相。
  • 將相權:指掌握國家軍事和政治大權的地位。
  • 經綸:原指整理絲線,比喻治理國家。
  • 展佈:展開,實施。
  • 簡冊:古代的文書,這裡指史書。
  • 流傳:傳下去,傳播。
  • 淵明:指東晉詩人陶淵明。
  • 有待:有所期待。
  • 公田米:指國家分配的田地所産的米。
  • 江湖:指民間或遠離朝廷的地方。
  • 棄捐:拋棄,遺棄。

繙譯

再次歡喜清朝任用大賢人,皇帝的聲音很快在朝廷中宣佈。 姚崇已經與君主建立了深厚的信任,李泌最終掌握了國家的軍政大權。 此時此刻,國家的治理需要展開實施,將來這些事跡要在史書中流傳。 陶淵明曾期待國家的田地能産出米糧,可歎江湖之中,許多英才久已被遺棄。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清朝重用賢才的喜悅,以及對國家治理和歷史記載的深切關注。詩中通過提及歷史上的名臣姚崇和李泌,強調了賢才對國家的重要性。後兩句則通過引用陶淵明的典故,表達了對被遺忘的英才的同情,同時也隱含了對儅時社會現狀的批評。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詩人對國家興衰和人才命運的深刻思考。

楊載

楊載

元浦城(今福建浦城縣)人,字仲弘,晚年定居杭州。楊載先祖楊建爲浦城人,父楊潛,南宋諸生。楊載生於元世祖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幼年喪父,徙居杭州,博涉羣書,趙孟頫推崇之。年四十未仕,戶部賈國英數薦於朝,以布衣召爲國史院編修官,與修《武宗實錄》。調管領系官海船萬戶府照磨,兼提控案牘。仁宗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復科舉,登進士第,授饒州路同知浮梁州事,遷儒林郎,官至寧國路總管府推官。英宗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卒,年五十三歲。載以文名,自成一家,詩尤有法,一洗宋季之陋。著有《楊仲弘詩》八卷,文已散失。 ► 18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