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閬山:山名,具體位置不詳。
- 香巖院:寺廟名。
- 碧參差:碧綠而高低不齊。
- 十頃:古代面積單位,一頃等於一百畝。
- 玉池:形容水田如玉般清澈。
- 下界:指人間。
- 半山雲合雨如篩:形容山中雲霧繚繞,雨點細密如篩。
- 雷師:古代神話中的雷神。
- 丹篆:紅色的篆文,指雷神留下的文字。
- 開基:指寺廟的建立。
- 白龜:象徵吉祥的神獸。
- 煨燼:燒成灰燼。
- 殘碑:殘破的石碑,常用來記載歷史。
翻譯
四周的千峯碧綠而高低不齊,十頃水田清澈如玉池。 人間風起塵土如海,半山雲霧合攏,雨點細密如篩。 雷神降下筆跡留下紅色篆文,佛祖建立寺廟時見到了吉祥的白龜。 寶殿在重新修建後,燒成了灰燼,可憐的是無處尋覓記載歷史的殘破石碑。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閬山香巖院的自然景觀和寺廟的歷史。詩中,「千峯四面碧參差」和「十頃水田展玉池」生動地勾勒出了山水的美麗,而「下界風生塵似海」和「半山雲合雨如篩」則通過對比手法,展現了山中與山下的不同景象。後兩句提及雷神和白龜,增添了神祕色彩,反映了寺廟的古老和神聖。結尾的「寶殿重新煨燼後,可憐無處覓殘碑」則流露出對歷史的懷念和對文化遺產的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