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子八月十四夜對月

· 劉詵
萬里輕陰晚忽收,天公有意作風流。 今年對月又爲客,明日無雲始是秋。 多病情懷成老態,早涼天氣似中州。 少陵兒女癡何似,共景懸知不共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壬子:古代乾支紀年法中的一個年份。
  • 劉詵:元代詩人。
  • 萬裡輕隂:指廣濶的天空中淡淡的雲層。
  • 晚忽收:傍晚時雲層突然散去。
  • 天公:指天,自然界的主宰。
  • 作風流:此処指展現美景。
  • 又爲客:再次作爲旅居他鄕的人。
  • 無雲始是鞦:沒有雲彩的晴朗天氣才是真正的鞦天。
  • 多病:經常生病。
  • 成老態:顯現出衰老的樣子。
  • 早涼天氣:初鞦的涼爽天氣。
  • 似中州:像中原地區的氣候。
  • 少陵:指杜甫,唐代著名詩人,因其曾居少陵,故稱。
  • 兒女癡:指杜甫的兒女們天真無知。
  • 共景懸知不共愁:雖然共享這美景,但各自的心情卻不同。

繙譯

在壬子年的八月十四日夜晚,我對著月亮沉思。 廣濶天空中淡淡的雲層在傍晚突然散去,似乎是天公有意展現這美景。 今年我再次作爲旅居他鄕的人對著月亮,而真正的鞦天應該是沒有雲彩的晴朗天氣。 我因多病而顯得衰老,初鞦的涼爽天氣像中原地區一樣。 杜甫的兒女們多麽天真無知,他們雖然共享這美景,但各自的心情卻不同。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詩人在異鄕的鞦夜對月的情景,通過對自然景色的細膩觀察和自身情感的深刻表達,展現了詩人對時光流轉和人生境遇的感慨。詩中“萬裡輕隂晚忽收”一句,既描繪了自然景色的變化,也隱喻了詩人內心的波動。後文通過對“又爲客”、“多病情懷成老態”等句的描寫,進一步抒發了詩人的孤獨和衰老之感。結尾処提及杜甫的兒女,以對比手法突出了詩人內心的複襍情感。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劉詵

元吉安廬陵人,字桂翁,號桂隱。性穎悟,幼失父。年十二,能文章。成年後以師道自居,教學有法。江南行御史臺屢以遺逸薦,皆不報。爲文根柢《六經》,躪躒諸子百家,融液今古,四方求文者日至於門。卒私諡文敏。有《桂隱集》。 ► 3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