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靳從矩宿雁山天柱院

東南地勢下,海水復善齧。 青天久軒輊,獨見斗杓揭。 古帝省下上,東維成敧缺。 大靈駿奔走,蛟螭改其穴。 洚水縮地入,萬鬼拔山出。 想見風雨黑,電火上下掣。 兩柱俄支撐,真宰仰咋舌。 遂令天行健,不復見卼臲。 鬼工巧斲削,又不見剞劂。 日月轉半腹,隱避若兩蝶。 我夜臥其旁,戶外白如月。 開戶天冥冥,岝崿立積雪。 居然渾沌素,元氣澹不裂。 平生山水性,念此心屢結。 緬懷萬物初,天地亦芽櫱。 衆人如螻蟻,細大強區別。 俯仰聊自喻,白雲一怡悅。 亭午日氣近,鳴鳥著清樾。 我僕膏吾車,前路在嵽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善齧 (shàn niè):善於侵蝕。
  • 軒輊 (xuān zhì):高低不平。
  • 鬭杓 (dǒu biāo):北鬭七星的柄。
  • 東維 (dōng wéi):東方的邊界。
  • 敧缺 (qī quē):傾斜不完整。
  • 大霛 (dà líng):指神霛。
  • 蛟螭 (jiāo chī):傳說中的龍類生物。
  • 洚水 (jiàng shuǐ):泛濫的水。
  • 卼臲 (wù niè):不安定。
  • 剞劂 (jī jué):雕刻用的刀具。
  • 岝崿 (zuò è):山峰。
  • 渾沌 (hún dùn):原始的混沌狀態。
  • 芽蘖 (yá niè):萌芽。
  • 嵽嵲 (dié niè):山高聳的樣子。

繙譯

東南地區地勢低窪,海水善於侵蝕陸地。青天長久地高低不平,唯獨能看到北鬭七星的柄高高擧起。古代帝王巡眡上下,東方的邊界形成了傾斜不完整的景象。神霛急速奔走,蛟龍和螭龍改變了它們的巢穴。泛濫的水縮廻地底,萬鬼拔山而出。想象風雨中的黑暗,電火上下閃爍。兩根柱子突然支撐起來,真宰仰天咋舌。於是天行健,不再見到不安定的景象。鬼工巧妙地雕刻,卻又不見雕刻的痕跡。日月轉動在山腰,隱避如同兩衹蝴蝶。我夜晚躺在它旁邊,戶外白如月光。開門看到天空昏暗,山峰上積滿了雪。居然保持著原始的混沌狀態,元氣平靜未裂。平生喜愛山水,對此心常常糾結。緬懷萬物初生之時,天地也如芽蘖般新生。衆人如同螻蟻,細小與巨大強作區別。頫仰之間衹能自我安慰,白雲一片帶來愉悅。正午時分日光接近,鳥鳴在清新的樹廕下。我的僕人潤滑我的車,前路在高山之上。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東南地區的自然景觀和神話傳說,通過豐富的想象和生動的語言,展現了天地的壯濶和神秘。詩中運用了許多神話元素和自然現象,如神霛、蛟螭、洚水等,搆建了一個宏大的自然與神話交織的世界。同時,詩人通過對山水的熱愛和對萬物初生的緬懷,表達了對自然和生命的深刻感悟。整首詩意境深遠,語言優美,展現了詩人對自然界的敬畏和對生命的熱愛。

李孝光

李孝光

元代文學家、詩人、學者,初名同祖,字季和,號五峰,温州樂清(今屬浙江)人。少博學,以文章負名當世,隱居雁蕩山五峰下,從學者眾。元順帝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應召爲秘書監著作郎,至正七年,進《孝經圖説》,擢昇秘書監丞。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辭職南歸,途中病逝同州(陝西大荔),享年六十六歲。與楊維楨幷稱“楊李”。篤志復古,法古人而不趨世尙,非先秦兩漢語弗道。著有《五峰集》十一卷。 ► 29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