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儒釋道三教總贈程潔庵:道教十四首清靜無爲

莫看無心與有心,無心爭得悟天心。 有心畢竟爲心累,有無俱捐覺性純。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無心:指沒有刻意追求或執著的心境。
  • 有心:指有意識、有目的的思考或行動。
  • 天心:指宇宙自然之理,或指天道、天命。
  • 有心累:指因爲過於執著於心智活動而感到疲憊。
  • 有無俱捐:指既不執著於無心,也不執著於有心,兩者都捨棄。
  • 覺性純:指覺悟的本性純淨無染。

繙譯

不要去區分無心與有心,無心怎能領悟天心。 有心終究會被心所累,衹有捨棄有無之執,才能覺悟本性純淨。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無心”與“有心”的對比,闡述了道教中清靜無爲的哲學思想。詩中指出,過於執著於心智活動(有心)會導致疲憊和束縛,而完全不思考(無心)也無法領悟宇宙的真理(天心)。真正的覺悟來自於捨棄對有無的執著,達到一種超越二元對立的純淨覺性。這種覺悟狀態躰現了道教追求的內在平和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