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百雉(bǎi zhì):古代計算城牆面積的單位,長三丈高一丈爲一雉。這裏指城牆。
- 廟門:指息夫人廟的門。
- 楚王:指楚懷王,息夫人的丈夫。
- 息地靈:指息夫人的靈魂。
- 蟲網翠環:指廟中翠環上佈滿了蟲網,形容廟宇的荒涼。
- 寶瑟:古代的一種絃樂器,這裏指廟中的瑟。
- 微冥:微弱而模糊。
- 玉顏:指息夫人的美麗容顏。
- 畫屏:屏風上的畫,這裏可能指廟中的壁畫或屏風。
翻譯
城牆殘破,連着野外的青草,廟門依舊展現着昔日的朝廷景象。 一生雖懷抱着對楚王的遺憾,千年之後,她的靈魂仍守護着這片土地。 廟中的翠環上佈滿了蟲網,顯得縹緲不清,風吹動着寶瑟,發出微弱而模糊的聲音。 她的美麗容顏彷彿羞澀地迎接來客,依舊默默無言,照映着畫屏。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息夫人廟的荒涼景象,通過對廟宇殘破、翠環蟲網、寶瑟微音的描寫,傳達出一種歷史的滄桑感和對息夫人命運的哀思。詩中「一生雖抱楚王恨,千載終爲息地靈」表達了詩人對息夫人忠誠與犧牲的敬仰,同時也反映了詩人對歷史變遷的感慨。結尾的「玉顏渾似羞來客,依舊無言照畫屏」則以一種含蓄而深沉的方式,展現了息夫人永恆的美麗與沉默的哀愁。

羅隱
羅隱,字昭諫,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新登鎮)人,唐末五代時期詩人、文學家、思想家。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鹹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爲《讒書》,益爲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後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後,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啓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鏐,歷任錢塘令、司勳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後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著有《讒書》及《太平兩同書》等,思想屬於道家,其書乃在力圖提煉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濟術”,是亂世中黃老思想復興發展的產物。
► 5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