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梁見喬詡
湘水春浮岸,淮燈夜滿橋。
六年悲梗斷,兩地各萍漂。
刀筆依三事,篇章奏珥貂。
跡卑甘汨沒,名散稱逍遙。
好寺鬆爲徑,空江桂作橈。
野香花伴落,缸暖酒和燒。
晉沼尋遊鳳,秦冠竟嘆鴞。
骨凡雞犬薄,魂斷蕙蘭招。
悵望添燕琯,蹉跎厭魯瓢。
敗桐方委爨,冤匣正沖霄。
戰代安釐國,封崇孝景朝。
千年非有限,一醉解無聊。
漏永燈花暗,爐紅雪片銷。
久遊家共遠,相對鬢俱凋。
運命從難合,光陰奈不饒。
到頭蓑笠契,兩信釣魚潮。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梗斷:比喻心情的悲痛和阻隔。
- 萍漂: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活。
- 刀筆:指書寫工具,這裏指文稿。
- 三事:指三公,古代朝廷中的高級官員。
- 珥貂:古代官員帽上的裝飾,這裏指官員。
- 汨沒:埋沒,不被重視。
- 逍遙:自由自在,無拘無束。
- 橈:船槳。
- 缸:這裏指酒缸。
- 燒:指加熱。
- 沼:池塘。
- 鴞:貓頭鷹,古代認爲是不祥之鳥。
- 安釐:安定和賜福。
- 封崇:封賞和尊崇。
- 燕琯:燕子的巢,比喻安逸的生活。
- 魯瓢:魯國的瓢,比喻簡樸的生活。
- 委爨:放棄烹飪,比喻放棄生活。
- 沖霄:衝向天空,比喻志向高遠。
- 蓑笠:蓑衣和斗笠,漁夫的裝束。
翻譯
湘江的水在春天漲滿了岸邊,淮河的燈火在夜晚照亮了橋頭。六年來經歷了悲痛和阻隔,兩地各自漂泊不定。依靠書寫文稿依附於三公,篇章上奏如同官員的裝飾。雖然地位卑微甘願被埋沒,名聲散去卻自稱逍遙。好寺旁的松樹成爲小徑,空曠的江面上桂樹作槳。野外的花香伴隨着落花,酒缸溫暖,酒被加熱。晉國的池塘中尋找遊動的鳳凰,秦國的冠冕上竟嘆息着貓頭鷹。骨肉平凡如同雞犬般薄弱,魂魄斷絕,蕙蘭也無法招回。悵然望着燕子的巢穴,厭倦了魯國的瓢。敗壞的桐木被放棄烹飪,冤屈的匣子正衝向天空。戰國時代安定賜福的國家,封賞尊崇孝景朝。千年並非無限,一醉解除了無聊。長夜中燈花暗淡,爐火紅光中雪片消融。久遊在外,家越來越遠,相對的鬢髮都已凋零。命運難以相合,光陰也不饒人。最終與蓑笠爲伴,兩信釣魚潮。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漂泊不定的生活和對命運的感慨。詩中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如湘水、淮燈、鬆徑、江桂等,營造出一種孤獨和淒涼的氛圍。同時,詩人通過對歷史和現實的對比,表達了對命運無常和人生短暫的感慨。詩的最後,詩人選擇了與蓑笠爲伴,釣魚潮的生活,表達了對簡樸生活的嚮往和對世事的超脫。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人生和社會的深刻思考。

羅隱
羅隱,字昭諫,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新登鎮)人,唐末五代時期詩人、文學家、思想家。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鹹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爲《讒書》,益爲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後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後,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啓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鏐,歷任錢塘令、司勳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後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著有《讒書》及《太平兩同書》等,思想屬於道家,其書乃在力圖提煉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濟術”,是亂世中黃老思想復興發展的產物。
► 5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