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婦言

· 羅隱
買臣之貴也,不忍其去妻,築室以居之,分衣食以活之,亦仁者之心也。 一旦,去妻言於買臣之近侍曰:“吾秉箕帚於翁子左右者,有年矣。每念飢寒勤苦時節,見翁子之志,何嘗不言通達後以匡國致君爲己任,以安民濟物爲心期。而吾不幸離翁子左右者,亦有年矣,翁子果通達矣。天子疏爵以命之,衣錦以晝之,斯亦極矣。而向所言者,蔑然無聞。豈四方無事使之然耶?豈急於富貴未假度者耶?以吾觀之,矜於一婦人,則可矣,其他未之見也。又安可食其食!”乃閉氣而死。
拼音

譯文

朱買臣地位變高的時候,沒有痛恨他的前妻,建房子讓她居住,分衣服食物讓她生存,這也是仁愛之人的心意啊! 一天,前妻對朱買臣的身邊侍從說:“我在朱買臣的跟前做這做那,好多年了。每次想到忍飢挨凍勤勉苦讀的時候,看見買臣的志向,何嘗不曾說過官運亨通以後,把匡正國家、輔助國君作爲自己的使命,把安撫平民救濟百姓作爲心願。而我不幸離開買臣也好多年了,買臣果然官運亨通了。天子賜給爵位,任用他,讓他衣錦還鄉,這也達到頂點了。但他從前所說的話,了無聲息再也聽不到了。難道是天下沒有處理的事情使他這樣嗎?抑或是急於求富貴而沒有時間考慮呢?依我看來,他只是在一個婦人面前誇耀就滿足了,其他的沒有發現能做什麼。又怎能吃他的食物呢?”於是自縊而死。

注釋

越婦:指漢武帝時朱買臣的前妻,因朱買臣的家鄉,春秋時屬越國,故稱越婦。 買臣:朱買臣(?一前115),西漢人,武帝時曾任會稽太守。 去妻:前妻。 居之:讓她居住。居,此處爲使動用法。 活:養活。 一旦:一天。 近侍:身邊的侍從。 秉箕帚:拿着掃帚、簸箕,指做灑掃庭除之事。意思是爲人妻。 翁子:古代婦女稱丈夫的父親爲翁,翁子是對丈夫的委婉稱呼。 有年矣:有些年了,好多年了。 通達:做高官。 匡國:匡正國家。 致君:使君尊貴,即輔佐國君,使其成爲聖明的君主。致,使。 濟物:救濟百姓。物,這裏指人。 心期:心願,志願。 疏爵:賜給爵位。疏,分、賜。 命:任用。 衣錦以晝之:讓他衣錦還鄉。《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羽燒燬秦宮室後,意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朱買臣拜爲會稽太守後,漢武帝也對他說了這句話。衣,穿。錦,有彩色花紋的絲織品,即官服。晝之,使他白天行走,比喻榮歸故里。 斯亦極矣:這也達到頂點了。 向:過去,以前。 蔑然:泯滅、消失的樣子。 無聞:指沒有聽到實現。 未假:不暇,沒空閒。假,通“暇”。 度(duó):思考。 矜(jīn)於一婦人:在一個女人面前誇耀自己。矜,誇耀。 又安可食其食:又怎麼能吃他的食物呢? 閉氣而死:自縊而死。

這篇小品文共兩段,第一段敘述朱買臣“貴”後對其前妻表示的“仁者之心”;第二段記述“越婦”之言,揭露朱買臣“匡國濟民”是假,“急於富貴”是真,本質虛僞。全文借古諷今,言辭犀利,借朱買臣前妻之口,表達對封建官僚的諷刺之意,具有強烈的批判精神。

賞析

朱買臣的故事在《漢書·朱買臣傳》中是這樣寫的:朱買臣未得志時家中貧窮,不治產業,砍柴爲生,謳歌道中,他的妻子感到沒有面子,多次勸他,他更加高唱不止。他的妻子就離開他,改嫁別人。其後,朱買臣獨自行歌道中,在山墳擔柴。前妻與夫家上墳時看見買臣飢寒,給他飯吃。後來,朱買臣當上會稽太守,衣錦還鄉,官府爲迎接他差遣人打掃道路,他的前妻和她現在的丈夫也在其中。朱買臣收養了他們,一個月後,他的前妻上吊而死。在《漢書》中,這個故事是用讚美朱買臣不計前嫌、不忘舊情、感恩圖報的筆調來敘述的;而他的前妻也只是一個見識短淺、不能吃苦的普通婦女。她是在慚愧悔恨中自殺的。羅隱在這篇短文中卻反其意而用之,引申發揮,虛擬了朱買臣妻的表白,朱買臣成了被諷刺的對象,諷刺他一旦得到富貴就只貪圖享受,不思匡國安民了;而他的前妻卻是一個有見識、有氣節的婦女。她不但敢於對近侍批判朱買臣,揭露他通達後不思“安民濟物”,卻“急於富貴”的虛僞本質;並且表現了不“食其食”“閉氣而死”的可貴氣節,從而揭露批判了晚唐時期的封建士大夫藉口“匡國”“安民”,實則熱衷功名利祿、言行不一的虛僞本質。 這篇文章一事一議,借古諷今,具有很強的批判精神。作者善於運用委婉的判斷語氣和反問語氣加強諷刺意味。文章短小精悍,文筆生動,言辭犀利,發人深思,正如魯迅先生在《南腔北調集·小品文的危機》中所說的那樣,“幾乎全部是抗爭和憤激之談。”這正是羅隱小品文的主要特點。
羅隱

羅隱

羅隱,字昭諫,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新登鎮)人,唐末五代時期詩人、文學家、思想家。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鹹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爲《讒書》,益爲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後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後,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啓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鏐,歷任錢塘令、司勳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後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著有《讒書》及《太平兩同書》等,思想屬於道家,其書乃在力圖提煉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濟術”,是亂世中黃老思想復興發展的產物。 ► 510篇诗文

羅隱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