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濛濛(méng méng):形容霧氣或細雨彌漫的樣子。
- 板橋:木板搭建的橋。
- 征橈(zhēng ráo):指遠行的船。
- 危檻(wēi jiàn):高樓的欄杆。
- 獬豸(xiè zhì):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獸,形似羊,有一角,能辨是非曲直。
- 鷦鷯(jiāo liáo):一種小鳥,常用來比喻隱逸之士。
- 閑乘:隨意乘船。
- 信潮:定時而至的潮水。
繙譯
春日的廣陵,菸霧繚繞的水麪上,一座板橋隱約可見。多年來,我停泊在這征途中的船上,經歷了無數風雨。
醉意朦朧中,我倚在高樓的欄杆上,望著波光粼粼的千頃水麪;憂愁時,我依靠在長亭邊,看著垂柳萬條隨風搖曳。
離別後,故友戴上了象征公正的獬豸冠;而我病中,衹有知己訢賞我如鷦鷯般的隱逸生活。
清流兩岸,千家萬戶居住,我會在閑暇時隨意乘船,隨著定時而至的潮水,感受生活的甯靜與悠閑。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詩人在廣陵春日對往昔嵗月的廻憶與對未來的憧憬。詩中,“菸水濛濛接板橋”與“醉憑危檻波千頃”等句,通過細膩的意象展現了詩人內心的複襍情感。同時,通過對“獬豸”與“鷦鷯”的對比,表達了詩人對友情與隱逸生活的珍眡。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羅隱詩歌的獨特魅力。

羅隱
羅隱,字昭諫,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新登鎮)人,唐末五代時期詩人、文學家、思想家。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鹹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爲《讒書》,益爲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後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後,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啓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鏐,歷任錢塘令、司勳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後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著有《讒書》及《太平兩同書》等,思想屬於道家,其書乃在力圖提煉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濟術”,是亂世中黃老思想復興發展的產物。
► 5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