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趙伯顯畫家山圖用唐李中韻

春雁南來後,家書一紙無。 山花應向日,陂水計通湖。 羸牸衣資絮,生蠶薄藉蘆。 久宜拂白石,強此伏青蒲。 琴客分抄譜,仙翁許借壺。 園紅榴火鍊,沼綠芡盤鋪。 嵐氣飄檐隙,煙光鬱座隅。 呼雲橫螮蝀,問月看蟾蜍。 倚杖心何逸,觀魚興不辜。 新開竹林徑,並乞寫成圖。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羸牸(léi zì):瘦弱的母牛。
  • (jiè):依賴,依靠。
  • 白石:指白色的石頭,常用來比喻高潔的品質。
  • 青蒲:即菖蒲,一種水生植物,常用來比喻隱居的生活。
  • 螮蝀(dì dōng):即虹。
  • 蟾蜍(chán chú):月亮的別稱。

翻譯

春天雁羣南飛後,家中音信全無。 山中的花朵應向着太陽,陂塘的水計劃通向湖。 瘦弱的母牛依賴着棉絮保暖,生蠶薄薄地依靠着蘆葦。 長久以來應該撫摸白石,勉強自己屈服於青蒲的隱居生活。 琴客們分抄琴譜,仙翁許諾借我仙壺。 園中的紅石榴火煉般鮮豔,池塘裏的綠芡實鋪滿水面。 山嵐的氣息飄過屋檐的縫隙,煙霧的光芒鬱鬱蔥蔥地環繞座隅。 呼喚雲彩橫跨彩虹,詢問月亮看那蟾蜍。 倚着柺杖心情何等悠閒,觀看魚兒興致不減。 新開闢的竹林小徑,並請求畫家將其繪成圖畫。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幅寧靜的山居生活圖景,通過對自然景物的細膩描繪,表達了詩人對隱逸生活的嚮往和對自然美的欣賞。詩中「羸牸衣資絮,生蠶薄藉蘆」等句,以生動的意象展現了山居生活的樸素與自給自足。後文「呼雲橫螮蝀,問月看蟾蜍」等句,則通過浪漫的想象,增添了詩意的空靈與超脫。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展現了詩人高潔的情操和對自然的熱愛。

馬祖常

馬祖常

元光州人,先祖爲汪古部人,字伯庸。仁宗延祐二年進士。授應奉翰林文字,拜監察御史。劾奏丞相鐵木迭兒十罪,帝黜罷之。累拜御史中丞,持憲務存大體。終樞密副使。卒諡文貞。文章宏贍精核,以秦漢爲法,自成一家言。詩圓密清麗。嘗預修《英宗實錄》。有《石田文集》。 ► 26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