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雜詠十首

· 袁桷
春菘種北土,三年變蔓菁。 一爲居養移,自覺顏無情。 南山植鬆苗,深根定生苓。 千年化瑿魄,豈比春菘榮。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春菘(sōng):春季種植的白菜。
  • 蔓菁(mán jīng):一種蔬菜,又稱蕪菁,形狀類似蘿蔔。
  • 居養移:指生活環境的改變。
  • 顔無情:麪容無表情,形容人的變化。
  • 松苗:松樹的幼苗。
  • 生苓(líng):指松樹根部長出的茯苓,一種葯材。
  • 瑿魄(yī pò):指松樹千年後所化的精華。
  • 春菘榮:春季白菜的繁盛。

繙譯

在北方的土地上種植春白菜,三年後它就變成了蔓菁。 隨著生活環境的改變,我感到自己的麪容也失去了往日的神採。 在南山種植松樹幼苗,它的根深植土中,定能長出茯苓。 千年之後,松樹將化爲精華,豈是春季白菜的繁盛所能比擬。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比春菘與蔓菁、松苗與瑿魄的生長變化,表達了作者對時間流轉和事物變遷的深刻感悟。詩中,“春菘種北土,三年變蔓菁”描繪了植物隨環境變化的必然性,而“一爲居養移,自覺顔無情”則隱喻了人的心境與外貌隨環境改變而變化。後兩句以松苗長成瑿魄爲喻,強調了事物經過長時間積累和沉澱後的價值,遠非短暫繁華所能比擬,躰現了作者對恒久價值的追求和對短暫繁華的淡然態度。

袁桷

元慶元路鄞縣人,字伯長,號清容居士。舉茂才異等,起爲麗澤書院山長。成宗大德初,薦授翰林國史院檢閱官。進郊祀十議,禮官推其博,多采用之。升應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誥,兼國史院編修官。請購求遼、金、宋三史遺書。英宗至治元年,官翰林侍講學士。泰定帝泰定初辭歸。桷在詞林,朝廷制冊、勳臣碑銘,多出其手。卒諡文清。著有《易說》、《春秋說》、《延祐四明志》、《清容居士集》。 ► 33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