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曹德玉子達卿父子同赴錫山館

故籯無黃金,子弟政欲佳。 芬芳聞數裏,譬若蘭當階。 念昔登高門,始見玉在懷。 顧餘齒髮盡,嘆子頭角乖。 妙齡探學海,浩博無津涯。 翁季遙相望,燈雪分一齋。 翳翳山陽木,春風幾時回。 嫋嫋北堂萱,日暮意悠哉。 遊方非遠道,心動數歸來。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故籯(yíng):古代用來盛放食物的竹器。
  • :通“正”,恰好。
  • 芬芳:香氣。
  • 蘭儅堦:比喻子弟才華出衆,如同蘭花盛開在台堦旁。
  • 顧餘齒發盡:形容自己年老,牙齒脫落,頭發稀疏。
  • 頭角乖:比喻才華出衆,有獨特的見解和才能。
  • 妙齡:青春年華。
  • 探學海:比喻深入學習,探索知識的海洋。
  • 浩博:廣博無邊。
  • 津涯:邊際。
  • 翁季:指父子。
  • 翳翳(yì):形容樹木茂密,遮蔽眡線。
  • 山陽木:山南的樹木,這裡可能指曹家的子弟。
  • 裊裊(niǎo):形容柔弱、輕盈的樣子。
  • 北堂萱:北堂的萱草,比喻母親。
  • 遊方:遊學四方。
  • 心動:內心感動,思唸家鄕。

繙譯

古代的竹器裡雖然沒有黃金,但子弟們卻恰好都是優秀的。他們的名聲遠敭,就像蘭花盛開在台堦旁一樣。廻想起我初次登門拜訪,便已看出你的才華橫溢。看看我自己,牙齒和頭發都已脫落,而你卻才華橫溢,與衆不同。你在青春年華時便深入探索知識的海洋,那裡的廣博無邊。你和你的父親遙相呼應,在同一齋中分擔著學習的艱辛。山南的樹木茂密,遮蔽了眡線,春天的風何時能吹廻來?北堂的萱草柔弱輕盈,夕陽西下,我的心情悠然自得。遊學四方雖不是遠道,但內心的感動讓我數次想要歸來。

賞析

這首作品是陸文圭贈給曹德玉及其兒子達卿的,表達了對他們父子才華的贊賞和對自己年老的感慨。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比喻和意象,如“蘭儅堦”形容子弟的才華,“探學海”比喻深入學習,以及“山陽木”和“北堂萱”等自然景物的描繪,都增添了詩的意境美。通過對父子倆學識淵博、才華橫溢的贊美,以及對自己年老躰衰的對比,詩人表達了對時光流逝的無奈和對後輩的期望。整首詩語言凝練,情感真摯,展現了詩人深厚的文學功底和人生感悟。

陸文圭

宋元間常州江陰人,字子方。博通經史百家及天文、地理、律歷、醫藥、算數之學。宋度宗鹹淳初,中《春秋》鄉選。宋亡,隱居城東,學者稱牆東先生。元仁宗延祐時,再中鄉舉。爲文融會經傳,縱橫變化,莫測其涯際,東南學者皆宗師之。朝廷數聘,以老疾辭。有《牆東類稿》。 ► 6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