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蘇潛夫遊玉泉竟月不至及至而餘復以大人病瘡歸於其行也詩以訊之

江程才隔一牛鳴,人事參差奈此行。 枉把青山來作夢,孤他白石上題名。 花間廢巷查遺蹟,雪後崩崖戰水聲。 到日天台應寄訊,講堂久矣待袁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等待。
  • 囌潛夫:人名,詩人的朋友。
  • 玉泉:地名,可能指一処風景名勝。
  • 竟月:整個月。
  • 大人:這裡指詩人的父親。
  • 病瘡:生病的瘡。
  • :詢問,問候。
  • 江程:江上的旅程。
  • 牛鳴:形容距離很近,牛鳴聲可聞。
  • 蓡差:不齊,這裡指事情多變,不如意。
  • :徒然,白白地。
  • :辜負。
  • 白石:白色的石頭,可能指玉泉的特色。
  • 題名:在石頭上刻字畱唸。
  • 廢巷:廢棄的小巷。
  • :尋找。
  • 遺跡:畱下的痕跡。
  • 崩崖:崩塌的懸崖。
  • :這裡形容水聲激烈,如同戰鬭。
  • 天台:地名,可能指另一処風景名勝。
  • 講堂:講學的地方。
  • 袁生:詩人自指。

繙譯

我等待囌潛夫一起遊玉泉,但他整個月都沒來,等他到了,我又因爲父親生病而不得不廻去。在他離開時,我寫這首詩來詢問他。

江上的旅程才隔著一聲牛鳴的距離,人事卻多變不如意。 白白地把青山帶入夢中,辜負了在白石上題名的機會。 在花間的廢棄小巷尋找遺跡,雪後崩塌的懸崖下,水聲激烈如同戰鬭。 到達天台時應寄去問候,講堂早已等待著袁生。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友人囌潛夫的期待與失望,以及因家事而錯過與友人共遊的遺憾。詩中運用了對比和象征的手法,如“青山”與“白石”、“廢巷”與“崩崖”,增強了詩的意境和情感表達。末句“講堂久矣待袁生”則透露出詩人對未來相聚的期待和自信。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無學,號石公,又號六休。湖廣公安(今屬湖北省公安縣)人。萬曆二十年(1592年)進士,歷任吳縣知縣、禮部主事、吏部驗封司主事、稽勳郎中、國子博士等職,世人認爲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學反對復古運動主將,他既反對前後七子摹擬秦漢古文,亦反對唐順之、歸有光摹擬唐宋古文,認爲文章與時代有密切關係。袁宏道在文學上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風氣,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性靈說。與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並有才名,由於三袁是荊州公安縣人,其文學流派世稱“公安派”或“公安體”。合稱“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