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伯圜亭同顧升伯李長卿湯嘉賓看牡丹

通國皆狂死,誰家解滿欄。 徑須一石醉,消得幾生看。 小榭迎初月,層嵐作晚寒。 攜歸才數朵,掩盡百羅紈。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圜亭:圓形亭子。
  • 徑須:直須,就應該。
  • 小榭:小型的亭臺樓閣。
  • 層嵐:層層疊疊的山間霧氣。
  • 百羅紈:指華麗的衣裳。

翻譯

整個國家都爲牡丹的狂熱而瘋狂,誰家能理解這滿欄的牡丹呢? 就應該一醉方休,才能消解幾生幾世才能看盡的牡丹。 在小亭中迎接初升的月亮,山間的霧氣帶來了晚上的寒意。 只帶回了數朵牡丹,卻足以掩蓋所有華麗的衣裳。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在惠安伯的圜亭中與友人共賞牡丹的情景,通過「通國皆狂死」和「徑須一石醉」表達了牡丹的盛名和人們對它的狂熱。詩中「小榭迎初月,層嵐作晚寒」以景抒情,營造出一種幽靜而略帶寒意的氛圍。結尾「攜歸才數朵,掩盡百羅紈」則巧妙地以牡丹之美,對比出世間繁華的不足掛齒,體現了詩人對自然之美的珍視和對世俗的淡泊。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無學,號石公,又號六休。湖廣公安(今屬湖北省公安縣)人。萬曆二十年(1592年)進士,歷任吳縣知縣、禮部主事、吏部驗封司主事、稽勳郎中、國子博士等職,世人認爲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學反對復古運動主將,他既反對前後七子摹擬秦漢古文,亦反對唐順之、歸有光摹擬唐宋古文,認爲文章與時代有密切關係。袁宏道在文學上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風氣,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性靈說。與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並有才名,由於三袁是荊州公安縣人,其文學流派世稱“公安派”或“公安體”。合稱“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