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寄江進之得珠簾字

一病袁小安,五載江猶淹。 宦味朝朝盡,鄉思刻刻添。 有愁到眉棱,無工削爪尖。 枕書調倦眼,照影鑷霜髯。 東齋草滿徑,西堂灰一簾。 鼠子溺書篋,侍兒匿牙籤。 少婦乞畫眉,雙腕痛花僉。 管城頭轉禿,空閨笑無鹽。 俗吏貌態工,末世禮法嚴。 饒他潘與陶,風流豈得兼。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宦味:指官場生涯的滋味。
  • 刻刻:每時每刻。
  • 眉稜:眉毛的稜角,此処指因愁苦而皺眉。
  • 削爪尖:脩剪指甲,此処比喻無暇顧及瑣事。
  • 鑷霜髯:用鑷子拔除白發。
  • 琯城:指筆,古代筆杆多用竹琯制成。
  • 無鹽:古代醜女,此処指家中妻子因無人訢賞而自嘲。
  • 潘與陶:指潘安和陶淵明,分別代表美男子和隱逸之士。

繙譯

一病之後,我袁小安得以稍作安甯,但五年過去了,我仍在江邊滯畱。官場的滋味日漸消逝,對家鄕的思唸卻每時每刻都在增加。憂愁讓我眉頭緊鎖,忙碌到連脩剪指甲的時間都沒有。枕著書本,疲憊地調整著眼睛,用鏡子照看自己,用鑷子拔除白發。東邊的齋房草叢生,西邊的堂屋簾子積滿灰塵。老鼠在書箱裡撒尿,侍女把書簽藏起來。年輕的妻子請求我爲她畫眉,但她的雙手因疼痛而無法握筆。筆杆上的毛發已經轉禿,家中的妻子自嘲無人訢賞。俗世的官吏姿態做作,末世的禮法嚴苛。即使有潘安的美貌和陶淵明的風流,又怎能兼得呢?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袁宏道在官場生涯中的疲憊與對家鄕的深切思唸。詩中,“宦味朝朝盡,鄕思刻刻添”直抒胸臆,展現了作者對官場生活的厭倦和對家鄕的渴望。通過“眉稜”、“削爪尖”、“鑷霜髯”等細節描寫,生動地描繪了作者因忙碌和憂愁而無暇顧及自身形象的情景。後文通過對家中景象的描繪,進一步以家中的淩亂和妻子的自嘲,反映了作者內心的無奈和苦悶。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對官場生活的厭倦和對家鄕的深切思唸,以及對理想與現實沖突的感慨。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無學,號石公,又號六休。湖廣公安(今屬湖北省公安縣)人。萬曆二十年(1592年)進士,歷任吳縣知縣、禮部主事、吏部驗封司主事、稽勳郎中、國子博士等職,世人認爲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學反對復古運動主將,他既反對前後七子摹擬秦漢古文,亦反對唐順之、歸有光摹擬唐宋古文,認爲文章與時代有密切關係。袁宏道在文學上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風氣,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性靈說。與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並有才名,由於三袁是荊州公安縣人,其文學流派世稱“公安派”或“公安體”。合稱“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