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題壁

官道上,塵昏昏。郵舍中,氣熅熅。夾道如火益膏薪。 枯魚失水噞其脣。華山君,豈不聞。濡筆雨,和墨雲。 十丈蓮焦玉女嗔。乘風自振瀟湘裙。夜半澆我洗頭盆。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郵舍:古代的郵驛,供傳遞公文的人或來往官員途中歇宿、換馬的處所。
  • 氣熅熅:形容空氣悶熱,不流通。
  • 益膏薪:比喻情況更加嚴重。
  • 枯魚失水噞其唇:形容極度乾渴的樣子。
  • 華山君:指華山神,古代神話中的山神。
  • 濡筆雨:形容雨水充沛,足以潤溼筆墨。
  • 和墨雲:形容雲層厚重,似乎能調和墨色。
  • 十丈蓮焦玉女嗔:形容極度乾旱,連玉女都因蓮花枯焦而生氣。
  • 乘風自振瀟湘裙:形容風大,吹動衣裙。
  • 洗頭盆:指雨水,比喻雨大。

翻譯

在官道上,塵土飛揚,昏暗不清。郵舍裏,空氣悶熱,令人窒息。道路兩旁如同火上加油,情況愈發嚴重。

乾枯的魚兒失去了水,只能張開嘴唇喘息。華山神啊,難道你沒聽說嗎?

雨水充沛,足以潤溼筆墨,雲層厚重,似乎能調和墨色。連玉女都因蓮花枯焦而生氣。

我乘着風,自己振作起來,彷彿穿着瀟湘的衣裙。夜半時分,大雨傾盆,彷彿是華山神爲我澆下的洗頭水。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生動的意象和誇張的修辭,描繪了旅途中的艱辛和自然的無情。詩中「官道上,塵昏昏。郵舍中,氣熅熅。」以對比的手法,突出了旅途的困苦和郵舍的悶熱。後文通過「枯魚失水噞其唇」等形象的比喻,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環境的無奈和對華山神的呼喚。最後,「乘風自振瀟湘裙」和「夜半澆我洗頭盆」則展現了作者在困境中的自我激勵和對自然恩賜的期盼。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對旅途生活的深刻體驗和對自然的敬畏之情。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無學,號石公,又號六休。湖廣公安(今屬湖北省公安縣)人。萬曆二十年(1592年)進士,歷任吳縣知縣、禮部主事、吏部驗封司主事、稽勳郎中、國子博士等職,世人認爲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學反對復古運動主將,他既反對前後七子摹擬秦漢古文,亦反對唐順之、歸有光摹擬唐宋古文,認爲文章與時代有密切關係。袁宏道在文學上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風氣,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性靈說。與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並有才名,由於三袁是荊州公安縣人,其文學流派世稱“公安派”或“公安體”。合稱“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