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君御憲僉治兵甘州

十萬貔貅擁火旗,角巾紈扇坐麾時。 閨中莫道腰圍減,塞上難辭鬢髮絲。 鼙鼓靜來朝撤帙,氍毹遮處夜聞棋。 邊人慣唱伊涼曲,好譜新詞與雪兒。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貔貅(pí xiū):古代傳說中的神獸,常用來比喻勇猛的軍隊。
  • 角巾:古代男子戴的一種頭巾。
  • 紈扇:用細絹製成的扇子。
  • (huī):指揮。
  • 閨中:指女子的內室。
  • 腰圍減:指因憂慮而消瘦。
  • 鬢髮絲:指鬢角的頭髮。
  • 鼙鼓(pí gǔ):古代軍中用的小鼓。
  • 撤帙(chè zhì):指放下書卷,停止學習。
  • 氍毹(qú shū):一種毛織的地毯。
  • 伊涼曲:古代的一種曲調,多用於邊塞詩中。
  • 雪兒:指歌女。

翻譯

十萬勇猛的士兵手持火紅的旗幟,你戴着角巾,手持紈扇,坐在那裏指揮。 在閨房中的女子不要說因爲憂慮而消瘦,你在邊塞上難以推辭那鬢角的頭髮。 當軍中的鼓聲靜下來,早晨你會放下書卷,不再學習;夜晚,地毯遮蓋的地方,你能聽到棋聲。 邊塞的人們習慣唱着伊涼曲,你最好譜寫新的詞曲,教給歌女雪兒。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位軍事指揮官在邊塞的生活情景,通過對比閨中女子的憂慮與邊塞的艱辛,展現了邊塞生活的真實面貌。詩中「貔貅」、「火旗」等意象生動描繪了軍隊的威武,而「角巾紈扇」則體現了指揮官的儒雅。後兩句通過對日常生活的細膩描寫,傳達了邊塞的寧靜與文化的融合,表達了對邊塞生活的深刻理解和讚美。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無學,號石公,又號六休。湖廣公安(今屬湖北省公安縣)人。萬曆二十年(1592年)進士,歷任吳縣知縣、禮部主事、吏部驗封司主事、稽勳郎中、國子博士等職,世人認爲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學反對復古運動主將,他既反對前後七子摹擬秦漢古文,亦反對唐順之、歸有光摹擬唐宋古文,認爲文章與時代有密切關係。袁宏道在文學上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風氣,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性靈說。與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並有才名,由於三袁是荊州公安縣人,其文學流派世稱“公安派”或“公安體”。合稱“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