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晚眺二首

日月相窮引歲除,古今元會復何如。 時光有意同消息,物象何心自卷舒。 舉目新亭依故國,傷心流水向歸墟。 獨憐千載逢新甲,尚許三冬一夜餘。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除夕:中國農曆年的最後一天,即春節的前夜。
  • 晚眺:晚上遠望。
  • 日月相窮:指時間的流逝,日月的循環。
  • 引歲除:引導歲月更替,即歲末。
  • 古今元會:古今的開始和結束。
  • 時光有意:時間似乎有其意志。
  • 物象何心:自然界的景象似乎有自己的心意。
  • 自卷舒:自然地展開和收縮,指自然的變遷。
  • 新亭:新建的亭子,或指新地點。
  • 故國:指故鄉或舊時的國家。
  • 傷心流水:悲傷的流水,比喻時光的流逝。
  • 歸墟:傳說中的水名,比喻歸宿。
  • 新甲:新的開始,甲是天干的第一位,代表新的循環。
  • 三秋:指秋季的三個月,這裏泛指時間的長久。
  • 一夜餘:剩餘的一夜,指除夕夜。

翻譯

日月交替,引導歲月更替至年末,古今的開始和結束又有什麼不同呢?時間似乎有其意志,而自然界的景象又似乎有自己的心意,自然地展開和收縮。擡頭望向新建的亭子,依傍着故國,悲傷的流水流向歸宿之地。獨自憐惜這千年一遇的新開始,還有三秋一夜的餘暇。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除夕夜晚的遠眺,表達了詩人對時間流逝和歲月更替的感慨。詩中,「日月相窮引歲除」描繪了時間的無情流逝,而「古今元會復何如」則反映了詩人對歷史循環的思考。後句通過對自然景象的描繪,進一步抒發了對自然變遷的感慨。結尾處,詩人以「獨憐千載逢新甲」表達了對新開始的期待,同時「尚許三秋一夜餘」則流露出對時間餘暇的珍惜。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時間、歷史和自然的深刻感悟。

郭之奇

明廣東揭陽人,字仲常。崇禎元年進士。累遷至詹事府詹事。後隱居南交山中,結茅屋數椽,著述其中。有《稽古篇》一百卷。 ► 19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