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樂庵年友建慈雲寺既成招飲索題二首

西日銜峯待客來,玄堂清酌爲誰開。 已飛天鏡浮霜樹,猶假禪燈照綠苔。 蘇晉惟依繡佛袋,陶潛能引白蓮杯。 我無焚骨當年表,自許顛僧竟夕陪。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楊樂庵:人名,可能是詩人的朋友。
  • 慈雲寺:寺廟名。
  • 玄堂:指寺廟中的講堂或禪堂。
  • 天鏡:比喻明亮的月亮。
  • 禪燈:寺廟中供奉的燈,也象徵佛法的光明。
  • 蘇晉:人名,可能是指蘇轍,宋代文學家。
  • 繡佛袋:繡有佛像的袋子,用於裝經文或供奉。
  • 陶潛:即陶淵明,東晉時期的隱逸詩人。
  • 白蓮杯:指清雅的酒杯,也暗指佛教中的白蓮教。
  • 焚骨:指古代的焚香儀式,表示虔誠。
  • 顛僧:指行爲放蕩不羈的僧人。

翻譯

西邊的太陽銜着山峯,彷彿在等待客人的到來,寺廟的禪堂中,清酒已經爲誰而開。已經飛起的天鏡(月亮)在霜樹之上浮動,禪堂的燈光仍然照亮着綠苔。蘇轍似乎只依戀着繡有佛像的袋子,而陶淵明則能引出白蓮杯中的酒。我沒有像古人那樣焚香獻骨的儀式,卻自許能像顛僧一樣,整夜陪伴。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在慈雲寺飲酒的場景,通過自然景觀與人文元素的結合,表達了詩人對佛法的嚮往和對友情的珍視。詩中「西日銜峯」與「天鏡浮霜樹」等意象,營造出一種寧靜而神祕的氛圍。詩人通過對蘇轍和陶淵明的提及,展現了自己對古代文人的敬仰,同時也表達了自己雖無古人的虔誠儀式,卻有着與顛僧相似的放達情懷。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體現了詩人對生活的獨特感悟。

郭之奇

明廣東揭陽人,字仲常。崇禎元年進士。累遷至詹事府詹事。後隱居南交山中,結茅屋數椽,著述其中。有《稽古篇》一百卷。 ► 19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