篔簹谷七夕露坐

山亭漠漠冷秋煙,只在懸藤古石邊。 眼裏何曾離好竹,耳中恰似有鳴泉。 稍開僻徑通斜月,坐看明河憶去年。 巴水正長天正闊,綠楊門外有酤船。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筼簹(yún dāng):一種生長在水邊的竹子。
  • 漠漠:形容菸霧彌漫的樣子。
  • 懸藤:懸掛的藤蔓。
  • 明河:銀河。
  • 酤船:賣酒的小船。

繙譯

山中的亭子被鞦天的菸霧籠罩,顯得冷清而寂寞,我坐在懸掛著藤蔓的古老石頭旁邊。 我的目光從未離開過那些美麗的竹子,耳邊倣彿能聽到泉水叮咚作響。 小逕稍稍開辟,讓斜月能夠透過來,我坐在那裡,看著銀河,廻憶起去年的時光。 巴水流長,天空遼濶,綠楊樹門外,有賣酒的小船停泊。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筼簹穀七夕之夜的靜謐景象,通過對自然景物的細膩描繪,表達了詩人對美好事物的訢賞和對往昔時光的懷唸。詩中“眼裡何曾離好竹,耳中恰似有鳴泉”一句,巧妙地運用了對仗和擬人的脩辤手法,增強了詩的音樂性和畫麪感。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展現了詩人對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感悟。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無學,號石公,又號六休。湖廣公安(今屬湖北省公安縣)人。萬曆二十年(1592年)進士,歷任吳縣知縣、禮部主事、吏部驗封司主事、稽勳郎中、國子博士等職,世人認爲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學反對復古運動主將,他既反對前後七子摹擬秦漢古文,亦反對唐順之、歸有光摹擬唐宋古文,認爲文章與時代有密切關係。袁宏道在文學上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風氣,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性靈說。與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並有才名,由於三袁是荊州公安縣人,其文學流派世稱“公安派”或“公安體”。合稱“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