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答白雲社諸丈時有應徵而出者因並奉懷

· 陶益
煙霞搖映五羊城,解佩曾於此結盟。 綠野追隨拚白髮,蒲輪軫念爲蒼生。 大賢別去空留跡,真隱從來不著名。 復恐雲山難遽定,年年常似有人爭。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次韻:按照原詩的韻腳和用韻次序作詩。
  • 白雲社:可能指一個文人或隱士的社團。
  • 應徵而出者:指被徵召而離開的人。
  • 奉懷:表達對某人的懷念。
  • 煙霞:指山水景色。
  • 五羊城:廣州的別稱。
  • 解佩:解下佩帶的玉飾,比喻放棄官職。
  • 結盟:結成盟友或團體。
  • 綠野:綠色的田野,常用來象徵田園生活。
  • (pàn):捨棄,不顧一切。
  • 蒲輪:古代一種輕便的車輪,常用來指代隱士或遊子的交通工具。
  • 軫念:深切的思念。
  • 蒼生:指百姓。
  • 大賢:指有才德的人。
  • 真隱:真正的隱士。
  • 遽定:立即確定。
  • 雲山:指隱居的山林。

翻譯

煙霞在五羊城搖曳生姿,我們曾在這裏解下佩飾,結成盟友。 在綠色的田野中,我們不顧白髮,追隨彼此,蒲輪輕轉,深切思念着爲百姓謀福祉。 偉大的賢者離去後,只留下他們的足跡,真正的隱士從不追求名聲。 我擔心雲山之間的隱居之地難以立即確定,年年似乎總有人爲此爭鬥。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白雲社中離去的友人的懷念,以及對隱逸生活的嚮往和憂慮。詩中通過「煙霞」、「五羊城」、「綠野」等意象描繪了美麗的自然景色,與「解佩結盟」、「追隨白髮」等行爲形成對比,突出了詩人對友情的珍視和對世俗的淡漠。後兩句則通過「大賢留跡」、「真隱不著名」的對比,表達了對真正隱士的敬仰和對名利的超然態度。最後,詩人對隱居之地的難以確定表示憂慮,反映了詩人對現實的不安和對理想的追求。

陶益

陶益,字允謙,號練江居士、江門迂客。其祖本爲鬱林人,附籍新會。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一五五六)以明經授江西永新訓導。讀書博學強記,精易通理。嘗日集諸生,講白沙之學於明倫堂;又構樾墩書屋,讀書其中。撫按交薦,以目疾辭歸,年八十卒。著有《練江子樾墩集》。清顧嗣協《岡州遺稿》卷五、清溫汝能《粵東詩海》卷二一有傳。 ► 51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