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覽古
落日荒原上,清川思不窮。
含悲登峴首,高眺入隆中。
封壤吳都舊,江山楚望雄。
桔槔辭漢老,耕稼訪龐公。
樹遠荊門接,雲低夢澤空。
池臺思故國,冠蓋想遺風。
霜綻千村橘,煙含兩岸楓。
登樓雖有賦,感嘆爲誰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襄陽:地名,今湖北省襄陽市。
- 峴首:山名,即峴山,在襄陽城南。
- 隆中:地名,諸葛亮隱居之地,在今襄陽市。
- 封壤:疆域。
- 吳都:指三國時期的吳國都城建業(今南京)。
- 楚望:楚地的望山,這裡指楚地的山川。
- 桔槔:一種古代的汲水工具。
- 龐公:指東漢末年的隱士龐德公,曾在襄陽隱居。
- 荊門:地名,今湖北省荊門市。
- 夢澤:指古代的雲夢澤,今已不存。
- 冠蓋:古代官員的帽子和車蓋,代指官員。
- 遺風:前代遺畱下來的風俗習慣。
繙譯
在落日的餘暉中,我站在荒涼的襄陽城上,思緒萬千。懷著悲涼的心情登上峴山之巔,遠覜隆中的景致。這片土地曾是吳國的疆域,江山壯麗,楚地的山川雄偉。我倣彿看到了古老的桔槔,想起了漢代的往事,也想象著龐德公在此耕種的情景。
遠処的樹木似乎連接著荊門,雲霧低垂,夢澤已空。我思唸著故國的池台,想象著古代官員的遺風。霜降後,千村萬落都掛滿了橘果,兩岸的楓樹在菸霧中含蓄。雖然登樓賦詩,但心中的感慨終究無人能解。
賞析
這首作品以襄陽爲背景,通過對落日、清川、峴山、隆中等自然景觀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歷史的深沉思考和對故國的深切懷唸。詩中“含悲登峴首,高覜入隆中”一句,既展現了詩人的情感,又巧妙地融入了地理元素,增強了詩歌的歷史感和空間感。後文通過對桔槔、龐公等歷史元素的提及,進一步加深了詩歌的歷史深度。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往昔的追憶和對現實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