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癸卯:中國古代的一種紀年方式,此處指明朝某一年的九月。
- 立冬:二十四節氣之一,標誌着冬季的開始。
- 雷電:雷聲和閃電,通常在春夏季節較爲常見。
- 蟄蟲:指在冬季蟄伏的昆蟲。
- 蒸人暖:形容天氣溫暖,使人感覺像被蒸汽包圍一樣。
- 潮頭:潮水的浪頭。
- 觸岸平:形容潮水浪頭平緩,輕輕觸碰岸邊。
- 君王:指當時的皇帝。
- 敬天變:敬畏天象的變化。
- 宰相:古代官職,相當於現在的總理。
- 訪民生:探訪百姓的生活狀況。
- 穫稻:收割稻穀。
- 築場圃:修建曬穀場。
- 望晴:盼望晴朗的天氣。
翻譯
在癸卯年九月二十一日所作的詩中,描述了立冬前一天的景象:雷電交加,驚醒了蟄伏的昆蟲。天氣溫暖,人們彷彿被蒸汽包圍,潮水的浪頭輕輕觸碰着岸邊。皇帝敬畏天象的變化,宰相則探訪百姓的生活。千村萬落正在收割稻穀,修建曬穀場,大家都盼望着晴朗的天氣。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立冬前一天自然景象的描繪,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一些情況。詩中「雷電蟄蟲驚」一句,既描繪了自然現象,也隱喻了社會的動盪。後文提到「君王敬天變,宰相訪民生」,展現了統治者對天象的敬畏和對民生的關注。最後兩句「穫稻築場圃,千村正望晴」,則描繪了農民收割稻穀、修建曬穀場的繁忙景象,以及他們對晴朗天氣的期盼。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既表達了對自然變化的觀察,也體現了對社會民生的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