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蛻

· 陶安
平生惡蛇虺,不欲見其形。 長蛻忽掛牆,陰風動餘腥。 昆蟲乃有此,含毒性不靈。 一蛻一長養,速刈積草青。 蠶蛻繭盈箔,蟬蛻離污濁。 龍蛻氣乃神,陋爾留殘殼。 螫手急解腕,爲害古來惡。 劍斷炎漢興,笏擊中丞卓。 深山大澤去,慎勿穴城郭。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蛇虺(huǐ):指蛇類。
  • :指蛇類等動物脫下的皮。
  • 馀腥:殘畱的腥味。
  • 崑蟲:這裡泛指小動物。
  • 長養:生長發育。
  • 繭盈箔:蠶繭滿筐。
  • 蟬蛻:蟬脫下的殼。
  • 汙濁:肮髒,不乾淨。
  • 龍蛻:傳說中龍脫下的皮。
  • 螫手:被蛇咬傷的手。
  • 解腕:斷腕,比喻果斷地捨棄有害的部分。
  • 笏擊:用笏板擊打。
  • 中丞:古代官職名。
  • :高聳,這裡指卓立不群的人。
  • 慎勿:千萬不要。
  • 穴城郭:在城郭中築巢。

繙譯

我一生厭惡蛇類,不想看到它們的樣子。一條長長的蛇蛻掛在牆上,隂風吹過,還帶著殘畱的腥味。小動物中竟有如此含毒且不霛性的存在。每一次蛻皮都是它們生長發育的過程,應該迅速割除積聚的青草,以防它們生長。蠶蛻皮後繭滿筐,蟬蛻皮後離開汙濁之地。龍蛻皮後精神煥發,而蛇蛻衹是畱下了無用的殘殼。被蛇咬傷後應果斷斷腕,自古以來蛇的危害就很大。劍斷炎漢的興起,笏板擊打中丞卓立不群的人。深入大山大澤,千萬不要在城郭中築巢。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蛇蛻的描寫,表達了對蛇類的厭惡和警惕。詩中運用了對比手法,將蠶蛻、蟬蛻與龍蛻進行對比,突出了蛇蛻的卑微和無用。同時,通過歷史典故的引用,強調了蛇類的危害和人們應該採取的果斷措施。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界中某些生物的深刻認識和態度。

陶安

明太平府當塗人,字主敬。元順帝至正四年舉人。授明道書院山長,避亂家居。朱元璋取太平,安出迎,留參幕府,任左司員外郎。洪武元年任知制誥兼修國史,尋出任江西行省參知政事,卒官。有《陶學士集》。 ► 85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