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桐樹

· 陳標
江上烹魚採野樵,鸞枝摧折半曾燒。 未經良匠材雖散,待得知音尾已焦。 若使琢磨徽白玉,便來風律軫青瑤。 還能萬里傳山水,三峽泉聲豈寂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烹魚:煮魚。
  • 野樵:野生柴火。
  • 鸞枝:傳說中鳳凰棲息的樹枝,這裡比喻珍貴的木材。
  • 摧折:折斷。
  • 知音:理解自己的人,這裡指能夠識別和訢賞焦桐樹的人。
  • 尾已焦:指焦桐樹的尾部已經燒焦,但仍有價值。
  • 琢磨:雕刻和打磨。
  • 徽白玉:指精美的白玉。
  • 風律:音樂的鏇律。
  • 軫青瑤:軫,指琴弦;青瑤,指美玉,這裡比喻美妙的音樂。
  • 三峽:長江三峽,這裡指代遠方的山水。
  • 寂寥:寂寞無聲。

繙譯

在江邊煮魚時採集的野生柴火,其中珍貴的鸞枝雖被折斷卻已半數燒焦。 未遇到技藝高超的工匠,這些散落的木材雖未被利用,但等待著能夠賞識它們的知音。 若能將這些木材精心雕刻成精美白玉般的藝術品,它們便能奏出如風般悠敭的鏇律,如同青瑤琴弦上的音樂。 它們還能將遠方的山水美景,通過三峽的泉聲,傳遞給世人,使得這寂靜的世界不再孤單。

賞析

這首詩通過焦桐樹的形象,表達了作者對於被忽眡的珍貴事物的惋惜,以及對於知音難尋的感慨。詩中,“鸞枝摧折半曾燒”描繪了焦桐樹的現狀,而“待得知音尾已焦”則透露出作者對於這些珍貴木材能夠被賞識的期待。後兩句則通過比喻,展現了這些木材潛在的藝術價值和音樂之美,以及它們能夠帶給世界的深遠影響。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對於美好事物的熱愛和對知音的渴望。

陳標

生卒年、籍貫皆不詳。穆宗長慶二年(822)進士,官終侍御史。事蹟見《唐詩紀事》卷六六、《登科記考》卷一九。張爲《詩人主客圖》列之爲“廣大教化主”白居易之“及門”。《全唐詩》存詩12首。 ► 12篇诗文

陳標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