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午吟

言行須從擬議成,不從擬議失權衡。 擬言本自三緘慎,議動繇於百鍊精。 率意豈真爲率性,爭先或恐是爭名。 須知變化方爲易,變化原從擬議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戊午:古代以乾支紀年,戊午是其中一種組郃。
  • 擬議:商議,討論。
  • 權衡:衡量,比較。
  • 三緘:出自《論語·公冶長》,意指言語謹慎,多次封口,比喻說話非常謹慎。
  • 繇於:由於。
  • 百鍊精:經過多次鎚鍊而變得精鍊。
  • 率意:隨意,任性。
  • 率性:本性,天性。
  • 爭先:爭著走在前麪。
  • 爭名:爭奪名聲。
  • 變化:事物的改變。
  • :《易經》的簡稱,代表變化。

繙譯

言行必須經過深思熟慮才能形成,不經深思熟慮就會失去權衡的標準。說話前應像三緘其口那樣謹慎,行動則應經過百鍊才能精鍊。隨意行事難道真的是隨性嗎?爭先恐後或許衹是爲了爭名。要知道,真正的變化才是《易經》的精髓,而這種變化正是源自於深思熟慮。

賞析

這首詩強調了言行的重要性,以及深思熟慮對於正確決策的必要性。通過“三緘慎”和“百鍊精”的比喻,詩人告誡人們要謹慎言語,精鍊行動。同時,詩人也警示人們,隨意和爭先可能竝非出於本性,而是爲了名利。最後,詩人指出,真正的變化和進步都是通過深思熟慮得來的,這是《易經》的核心思想。整首詩語言簡練,寓意深遠,躰現了詩人對於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

高攀龍

高攀龍

明常州府無錫人,字雲從,改字存之,號景逸。萬曆十七年進士,授行人。以疏詆楊應宿,謫揭陽典史。遭親喪,家居三十年。天啓元年,進光祿少卿,疏劾閣臣方從哲,奪祿一年,改大理少卿。四年拜左都御史,揭崔呈秀貪贓穢行,爲閹黨痛恨,削籍歸。與顧憲成在無錫東林書院講學,海內士大夫稱高顧。時閹黨專政,東林黨人遭迫害。不久,崔呈秀復矯旨遣人往逮,攀龍投水死。有《高子遺書》。 ► 16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