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公壇

· 高啓
欲觀漢壇符,東上縹緲峯。 葛花墜寒露,夕飲清心胸。 月出太湖水,鶴鳴空澗鬆。 真境久寂寥,蒼苔遁靈蹤。 嘗聞綠毛叟,變化猶神龍。 世人豈得見,偶許樵夫逢。 攀陰力易疲,探玄志難從。 歸出白雲外,空聞仙觀鍾。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毛公壇:指傳說中漢代道士毛公修煉的地方。
  • 縹緲峯:形容山峯高聳入雲,若隱若現。
  • 葛花:一種植物,其花可入藥,有清熱解毒之效。
  • 寒露:秋天的節氣,這裏指清涼的露水。
  • 太湖:中國東部的一個大型淡水湖。
  • 空澗鬆:指山澗中孤寂的松樹。
  • 真境:指仙境或道士修煉的清淨之地。
  • 蒼苔:長滿青苔的石頭或地面,常用來形容古舊或荒涼。
  • 綠毛叟:傳說中的仙人,形象爲長有綠色毛髮的老人。
  • 探玄:探索深奧的道理或玄機。

翻譯

想要觀看漢代道士的壇符,我向東攀登那若隱若現的山峯。 葛花上墜着清涼的露水,夜晚飲用,能清心明目。 月亮從太湖的水面升起,鶴鳴聲在空曠的山澗松林中迴盪。 這仙境長久以來已經荒涼,青苔掩蓋了仙人的蹤跡。 曾聽聞有綠毛的仙叟,變化無常如同神龍。 普通人怎能見到他,偶爾只有樵夫能遇見。 攀登山峯的力氣容易疲憊,探索玄機的志向難以堅持。 歸途走出白雲之外,只留下空靈的仙觀鐘聲。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對仙境的嚮往和對道士修煉之地的探尋。詩中,「縹緲峯」、「葛花」、「寒露」等意象共同營造了一個超脫塵世的清幽環境,表達了詩人對清淨生活的渴望。通過「綠毛叟」和「仙觀鍾」等神祕元素,詩人展現了對仙人世界的無限遐想。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體現了詩人對道教文化和仙境的深刻理解和嚮往。

高啓

高啓

漢族,江蘇蘇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詩人,在文學史上,與劉基、宋濂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爲“吳中四傑”,當時論者把他們比作“明初四傑”,又與王行等號“北郭十友”。字季迪,號槎軒,平江路(明改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洪武初,以薦參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受命教授諸王。擢戶部右侍郎。蘇州知府魏觀在張士誠宮址改修府治,獲罪被誅。高啓曾爲之作《上梁文》,有“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爲歌頌張士誠,連坐腰斬。有《高太史大全集》、《鳧藻集》等。 ► 95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