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門

雁門十八隘,天欲界華夷。 主父長城在,蒙恬古戍移。 雄圖歸豎子,王氣走燕支。 萬古扶蘇谷,泉聲尚恨斯。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雁門:地名,位於今山西省北部,古代爲邊防要塞。
  • (ài):狹窄的山口,險要的地方。
  • 界華夷:劃分華夏與夷狄的界限。
  • 主父:指秦始皇的宰相李斯,因其曾建議秦始皇焚書坑儒,後被趙高陷害而死。
  • 矇恬:秦朝名將,曾負責脩築長城。
  • 古戍:古代的邊防軍事設施。
  • 竪子:對人的蔑稱,相儅於“小子”。
  • 王氣:指帝王之氣,象征國家的興衰。
  • 燕支:即燕脂,古代指燕國的土地,這裡泛指北方邊疆。
  • 扶囌:秦始皇的長子,因反對趙高而被殺。
  • 泉聲:指山泉的聲音。
  • 恨斯:指對李斯的怨恨。

繙譯

雁門有十八個險要的山口,天意要以此劃分華夏與夷狄的界限。 主父李斯的長城依舊在,矇恬所建的古邊防已經遷移。 偉大的圖謀歸於那些小子,帝國的氣運已離開燕支之地。 萬古長存的扶囌穀中,山泉的聲音依然在怨恨李斯。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雁門關的描繪,抒發了對歷史變遷的感慨。詩中,“雁門十八隘”一句,既描繪了雁門關的險要,也象征了華夏與夷狄的界限。後文通過對李斯、矇恬等歷史人物的提及,以及對“竪子”和“王氣”的描述,表達了對歷史興衰的深刻思考。最後,以扶囌穀中的泉聲作爲結尾,寄托了對歷史悲劇的哀思和對李斯的怨恨,意境深遠,情感豐富。

屈大均

屈大均

明末清初廣東番禺人,初名紹隆,字介子,號翁山。明末諸生。清初曾與魏耕等進行反清活動。後爲僧,名今種,字一靈、騷餘。中年仍改儒服,用今名。足跡遍及江浙與北方各省。詩與陳恭尹、樑佩蘭稱嶺南三家。有《翁山文外、詩外》、《廣東新語》、《四朝成仁錄》等。均乾隆朝嚴禁之書。 ► 67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