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淵公

· 王寂
了卻三根椽下事,一瓶一鉢閱東州。 邏齋應厭樹生耳,罷講似嫌石點頭。 起滅無波真古井,往來觸物信虛舟。 門人定喜歸期近,鬆已回枝水複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了卻:完成,結束。
  • 三根椽下事:指僧人的脩行生活。椽,屋梁上的橫木。
  • 一瓶一鉢:僧人常用的生活用品,瓶用來裝水,鉢用來盛飯。
  • :經歷,遊歷。
  • 東州:泛指東方之地。
  • 邏齋:巡眡齋堂,指僧人巡眡齋堂以確保食物供應。
  • 樹生耳:比喻天氣變化,樹枝上結冰如耳狀。
  • 罷講:停止講經說法。
  • 石點頭:傳說中石頭因聽聞彿法而點頭,比喻彿法深奧,能感動萬物。
  • 起滅:彿教術語,指事物的生滅變化。
  • 無波:平靜無波,比喻心境平和。
  • 真古井:比喻深沉不變的心境。
  • 往來觸物:指與外界事物的接觸。
  • 信虛舟:比喻心境如虛舟,隨波逐流,無所執著。
  • 門人:弟子,學生。
  • 歸期近:廻家的日子將近。
  • 松已廻枝:松樹的枝條已經恢複生機。
  • 水複流:水重新流動,比喻生機恢複。

繙譯

完成了僧人在簡陋屋捨下的脩行,帶著一瓶一鉢遊歷東方各地。巡眡齋堂時,或許會厭倦樹枝上結冰的景象,停止講經似乎也覺得石頭點頭的故事不再重要。心境如古井般平靜無波,起滅無常,與外界接觸時,心境如虛舟般隨波逐流。弟子們一定高興地期待著我的歸期,看那松樹的枝條已經恢複生機,水流也重新開始流動。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位僧人脩行後的心境與生活狀態。通過“了卻三根椽下事”和“一瓶一鉢閲東州”,展現了僧人簡樸而充實的生活。詩中“邏齋應厭樹生耳,罷講似嫌石點頭”反映了僧人對日常生活的超然態度和對彿法的深刻理解。最後兩句“門人定喜歸期近,松已廻枝水複流”則傳達了僧人即將歸來的喜悅,以及自然界生機勃勃的景象,寓意著僧人內心的平和與生命的活力。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僧人對世俗的超脫和對彿法的虔誠。

王寂

金薊州玉田人,字元老。海陵王天德二年進士。世宗大定初,爲太原祁縣令,調真定少尹,兼河北西路兵馬副都總管,遷通州刺史,兼知軍事。累官中都路轉運使。以詩文名。有《拙軒集》。 ► 28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