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方童子

· 方回
我年五十九,門弧子垂左。 我今年七十,見子雙髻鬌。 腹僅椰子大,貯書一何夥。 疾讀建瓴水,響應炙車輠。 光怪蟠肺腸,不啻珠萬顆。 小松三尺許,千丈氣磊砢。 近笑韓氏子,瑟僩了細瑣。 遠笑陶翁兒,但解覓梨果。 我年如子時,記誦亦云頗。 舉苕乃遺帚,一懶萬事墮。 願子於心田,及時勇耕播。 秋成斂精鑿,糠秕勤篩簸。 子之名曰燧,此語本宰我。 拾舊新是圖,學問甚改火。 字之曰又新,進業幸勿惰。 譬如萬里途,幸已餱糧裹。 一旦輟於行,駿馬同鱉跛。 近世文字繁,動輒百篋鎖。 誰能發蠹魚,丹鉛拂埃堁。 手之而口之,五夜孤燈坐。 林下時思之,解衣盤薄裸。 六經四書外,一一與探揣。 鵬鯨大胾嘬,餘子或螟蠃。 又新有如此,名世豈不可。 江之水湯湯,念子駕歸舸。 溯源尋紫陽,子其正帆柁。
拼音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門弧子垂左:古代習俗,生男孩在門左掛弓。這裏指作者五十九歲時有了兒子。
  • 雙髻鬌(tuǒ):古代兒童的髮式,兩邊各扎一個小髻。
  • 建瓴水:比喻讀書迅速,如水從高屋脊上傾瀉。
  • 炙車輠(guǒ):比喻言辭流暢,如車軸上的油潤滑。
  • 蟠肺腸:形容知識豐富,如蟠龍盤繞在肺腸之間。
  • 磊砢(luǒ):形容人才華橫溢,如山石堆積。
  • 瑟僩(xiàn):形容人拘謹、不自在。
  • 餱(hóu)糧:乾糧。
  • 發蠹魚:指清理書籍中的蛀蟲。
  • 丹鉛:指校勘書籍時用的硃砂和鉛粉。
  • 埃堁(kè):塵埃。
  • 盤薄裸:形容自由自在,不受拘束。
  • 胾(zì)嘬:大口吃肉。
  • 螟蠃(luǒ):小蟲。

翻譯

我五十九歲時,門左掛弓,有了兒子。如今我七十歲,看到兒子扎着雙髻,知識豐富如椰子大小的腹中藏書無數。他讀書迅速如水從高屋脊上傾瀉,言辭流暢如車軸上的油潤滑。他的知識豐富如蟠龍盤繞在肺腸之間,不亞於擁有萬顆珍珠。他像一棵三尺高的小松樹,卻有着千丈高的氣勢。近來看不起韓氏子的拘謹,遠來看不起陶翁兒只知尋覓梨果。我年輕時也是如此,記憶和誦讀都很出色。但後來我放棄了學習,一懶萬事都放棄了。希望你能及時在心田裏勇敢耕耘。秋天收穫時,要勤奮地篩選穀物。你的名字叫燧,這句話出自宰我。你要不斷追求新知識,學問要像改火一樣不斷更新。你的字叫又新,希望你不斷進取,不要懶惰。比如萬里旅途,幸好已經準備好了乾糧。一旦停止前行,駿馬也會變得像跛腳的鱉一樣。近世文字繁多,動輒需要百個箱子來裝。誰能清理書籍中的蛀蟲,用硃砂和鉛粉校勘書籍,拂去塵埃。用手和口來學習,五夜孤燈下苦讀。時常在林下思考,自由自在不受拘束。除了六經四書外,還要一一探究。像鵬鯨一樣大口吃肉,其他小蟲不足掛齒。又新有這樣的才華,名世豈不是理所當然。江水湯湯,想念你駕船歸來。溯源尋找紫陽,你要正帆掌舵。

賞析

這首作品是方回贈給方童子的詩,表達了對後輩的期望和教誨。詩中通過對比自己與童子的年齡和學識,強調了勤奮學習的重要性。同時,詩人也表達了對童子才華的讚賞和對未來的美好祝願。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充滿了對後輩的關愛和期望。

方回

元朝詩人、詩論家。方回節操無可言者,爲世所譏,然善論詩文,論詩主江西派,爲江西詩派殿軍(參見《中國文學史·第三卷·第六編·元代文學》)。字萬里。徽州歙縣(今屬安徽)人。南宋理宗時登第,初以《梅花百詠》向權臣賈似道獻媚,後見似道勢敗,又上似道十可斬之疏,得任嚴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將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論,及元兵至,又望風迎降,得任建德路總管,不久罷官,即徜徉於杭州、歙縣一帶,晚年在杭州以賣文爲生,以至老死。 方回罷官後,致力於詩,選唐、宋近體詩,加以評論,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