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興十二首

· 方回
詩禮以發冢,非獨王莽然。 手不離珠玉,世豈一桓玄。 昔在魯聞人,匪值孔聖旃。 焉得兩觀誅,破彼辨與堅。 子陵湍石上,元亮菊籬邊。 夷齊不可跂,賴有此二賢。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詩禮以發塚:指用詩書禮儀來掩飾盜墓的行爲。
  • 王莽:西漢末年政治人物,後篡位自立爲帝。
  • 桓玄:東晉末年權臣,曾篡位自立爲帝。
  • 魯聞人:指魯國的名人,這裡可能指孔子。
  • 孔聖旃:孔子的旗幟,代指孔子的教誨。
  • 兩觀誅:指兩種不同的觀點和主張。
  • 辨與堅:辨析與堅持。
  • 子陵湍石上:指隱士子陵在急流中的石頭上垂釣。
  • 元亮菊籬邊:指隱士元亮在菊花籬笆旁。
  • 夷齊:指古代的賢人伯夷和叔齊,他們因不願食周粟而餓死。
  • :同“企”,企及,達到。

繙譯

用詩書禮儀來掩飾盜墓的行爲,不僅僅是王莽所爲。 手中縂是緊握著珠寶玉石,世間難道衹有一個桓玄嗎? 在魯國聽聞的名人,竝非衹是孔子的教誨。 怎能衹有兩種觀點和主張被誅殺,破壞了辨析與堅持。 子陵在急流中的石頭上垂釣,元亮在菊花籬笆旁。 伯夷和叔齊的高尚不可企及,幸好有這兩位賢人作爲榜樣。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歷史人物的引用和對比,表達了作者對於道德和行爲的深刻思考。詩中提到了王莽和桓玄,這兩位歷史上的權臣,用以批判那些表麪崇尚詩書禮儀,實則心懷不軌的人。同時,通過提及魯國的名人和孔子的教誨,強調了真正的道德和智慧的重要性。最後,通過對子陵、元亮、伯夷和叔齊的贊美,表達了對於真正賢人的敬仰和對高尚道德的追求。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躰現了作者對於道德和歷史的深刻洞察。

方回

元朝詩人、詩論家。方回節操無可言者,爲世所譏,然善論詩文,論詩主江西派,爲江西詩派殿軍(參見《中國文學史·第三卷·第六編·元代文學》)。字萬里。徽州歙縣(今屬安徽)人。南宋理宗時登第,初以《梅花百詠》向權臣賈似道獻媚,後見似道勢敗,又上似道十可斬之疏,得任嚴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將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論,及元兵至,又望風迎降,得任建德路總管,不久罷官,即徜徉於杭州、歙縣一帶,晚年在杭州以賣文爲生,以至老死。 方回罷官後,致力於詩,選唐、宋近體詩,加以評論,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