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奠子 · 都城七夕

· 王惲
渺新秋節物,客思天涯。巖桂重,碧雲賒。煙華縈紫禁,心事夢長沙。青銅裏,人未老,鬢先華。 鉤簾望月,得巧誰家。兒女輩,語空譁。露翻梧葉重,河映綺樓斜。傾雲液,歌金縷,岸烏紗。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三奠子:詞牌名,屬於宋代的曲調。
  • 都城:指元朝的首都大都,即今北京。
  • 七夕:中國傳統節日,又稱乞巧節,慶祝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
  • :遠,模糊。
  • 新秋:初秋。
  • 節物:時節的景物。
  • 巖桂:山中的桂樹。
  • 碧雲賒:碧空中的雲朵顯得遙遠。
  • 煙華:煙霧繚繞的華麗景象。
  • 紫禁:皇宮的代稱,因其爲紫微星所在,故稱紫禁。
  • 心事夢長沙:心中的思緒如同夢迴長沙,長沙是作者的故鄉。
  • 青銅裏:指鏡子。
  • 鬢先華:鬢髮已先斑白。
  • 鉤簾:用鉤子掛起的簾子。
  • 得巧:指七夕時女子乞求巧藝的習俗。
  • 語空譁:空洞的喧譁聲。
  • 露翻梧葉重:露水使梧桐葉顯得沉重。
  • 河映綺樓斜:河流映照着斜斜的華麗樓閣。
  • 傾雲液:倒酒。
  • 歌金縷:唱着《金縷曲》,一種曲調。
  • 岸烏紗:岸邊戴着烏紗帽的人,指文人或官員。

翻譯

初秋時節,景物漸顯模糊,我這客居他鄉的人思緒萬千。山中的桂樹再次盛開,碧空中的雲朵顯得遙遠。煙霧繚繞的皇宮景象,我的心事卻如同夢迴故鄉長沙。在鏡子中,人還未老,但鬢髮已先斑白。

掛起簾子望向月亮,不知誰家女子在乞巧。兒女們空洞的喧譁聲。露水使梧桐葉顯得沉重,河流映照着斜斜的華麗樓閣。倒酒,唱着《金縷曲》,岸邊是戴着烏紗帽的文人。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七夕時節的景象,通過對初秋景物的細膩描繪,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思念和對時光流逝的感慨。詞中「巖桂重,碧雲賒」等句,以景寓情,展現了秋日的深遠與遼闊。而「心事夢長沙」則直抒胸臆,透露出濃烈的鄉愁。結尾處的「歌金縷,岸烏紗」則帶有一種淡淡的憂傷和文人雅趣,整首詞情感真摯,意境深遠。

王惲

王惲

元衛州汲縣人,字仲謀。世祖中統元年爲左丞姚樞徵,爲詳議官。至京師,上書論時政,擢中書省詳定官。累遷爲中書省左右司都事。在任治錢穀,擢材能,議典禮,考制度,爲同僚所服。至元五年,建御史臺,首拜監察御史。後出爲河南、河北、山東、福建等地提刑按察副使。至元二十九年見世祖於柳林宮,上萬言書,極陳時政,授翰林學士。成宗即位,加通議大夫,知制誥,參與修國史,奉旨纂修《世祖實錄》。惲師從元好問,好學善爲文,也能詩詞。有《秋澗先生大全集》。 ► 485篇诗文